词语释义
夏秋
(1) 夏季与秋季;关于或见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种类型的疟疾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estivo-autumnal;aestivo-autumnal] 夏季与秋季;关于或见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种类型的疟疾 艺术简介夏秋,女,1954年生,辽宁沈阳人。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主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民间故事”;主持中国社科项目《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2006年被中国民协评为德艺双馨先进工作者;2008年编辑出版《剪刀下的春光——辽宁昌图剪纸作品邀请展精选集》。主编《满族民间故事·辽东卷》出版等。 近些年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画大展,曾获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作品奖并选入集册出版,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国际书画大赛展中获奖,曾参加全国临帖展、全国名家碑书展、书法精品赴新加坡展…
夏秋的网络释义
夏秋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夏秋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人头。臼( ),两手,攵( ),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形容词
(1) 大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5 [台湾四县腔] ha5 [梅县腔] ha5 [海陆丰腔] ha6 [沙头角腔] ha5 [宝安腔] ha3 [东莞腔] ha5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4 [陆丰腔] ha6
◎ 潮州话:hê7 (hē)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下 | 胡雅 | 匣 | 麻二開 | 上聲 | 馬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ɣa | ghrax/hea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2) 同本义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 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3) 又如: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的谷物);秋成(指秋天成熟的庄稼);秋苗(也称秋税。官府征收的秋熟谷物赋税);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秋登(秋季谷物成熟)
(4) 秋季 。四季中的第三季,即八月、九月和十月这三个月
秋以为期。——《诗·卫风·氓》
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韩愈《送惠师》
(5) 又如:秋场(秋试。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中试者为举人);秋狝冬狩(秋天打猎称“秋狝”,冬天打猎叫“冬狩”);秋粮(秋季征收的田赋);秋荐(秋场);秋零(秋气肃杀,景物凋零);秋叶(秋天的落叶);秋严(秋气肃杀);秋黄(草木至秋而枯黄,亦指秋天枯黄的草木)
(6) 年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将传于王。”——《史记》
(7) 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效命之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问之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8) 又如:千秋(很长久的时间);秋丁(旧时农历八月第一个丁日是祭祀孔子的日子)
(9) 姓
形容词
(1) 悲愁
秋之为言愁也。——《礼记·乡饮酒义》
(2) 又如:秋士(愁士,不得意的士子)
(3) 奔腾的样子 。如:秋秋(飞舞、奔腾的样子)
(4) 喻容颜衰老
胡未灭,鬓先秋。——陆游《诉衷情》
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李白《春日独酌》
(5) 又如: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秋眉(衰白眉毛);秋鬓(衰白的鬓发);秋颜(衰老的容颜)
(6) 在五行中属金,方位属西方,在乐为商,在色为白 。如:秋方(西方);秋官(传说中五官之一,属白云,掌五行之金);秋陆(指西方)
(7) 古以五色、五行配四时,秋为金,其色白,故指白色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李白《古诗五十九首》
(8) 又如:秋容(指白海棠);秋鬓(苍白的鬓发);秋霜(喻白发);秋糯(雪白的糯米);秋练(洁白的丝绢)
(9) 秋主肃杀,古因称与律令刑狱有关之事为秋 。如:秋曹(刑部的别称);秋宪(指司法、监察官员及官署;刑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u1 [梅县腔] ciu1 [海陆丰腔] ciu1 [宝安腔] ciu1 [陆丰腔] ciu1 [客英字典] ciu1 [沙头角腔] tsieu1 [东莞腔] ciu1 [客语拼音字汇] q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秋 | 七由 | 清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tsʰĭəu | chiu/ci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