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韵

shēng yùn [ sheng yun]
繁体 聲韻
注音 ㄕㄥ ㄩㄣˋ

词语释义

声韵 shēngyùn

(1) 音韵(汉字音节中声、韵、调的总称);声音

sound

(2) 声母和韵母的合称

initial consonant and simple or compound vowel

词语解释

  1. 见“ 声韵 ”。

  2. 亦作“ 声韵 ”。亦作“ 声均 ”。指乐调。

    《三国志·魏志·杜夔传》:“ 夔 令 玉 铸铜鐘,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晋书·律历志上》:“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合。”《晋书·乐志上》:“ 泰始 九年,光禄大夫 荀勗 始作古尺,以调声韵。” 唐 杜牧 《今皇帝陛下一诏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宋 张先 《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元 彭芳远 《满江红·闻笛》词:“ 江 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

  3. 指诗文的韵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然两韵輒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章楶 质夫 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 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 明 李东阳 《孔氏四子字说》:“ 陈白沙 诗极有声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曰‘声依永’,言声韵之贵悠长也。” 吴庚舜 《浅谈李贺》:“ 李贺 的作品,声韵和谐。”

  4. 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

    《南齐书·文学传·陆厥》:“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昙迁》:“﹝ 曇迁 ﹞常布施题经,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时 王融 、 刘绘 、 范云 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按,我国 南朝 时文士受转读佛经之启发,创为四声之说,在文学史和语言学史上都有影响。参阅 陈寅恪 《四声三问》。

  5. 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杨发》:“﹝ 发 ﹞工诗,亦当时声韵之伟者。”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自余束髮受书,即酷嗜声韵之学,间有拟作,輙稚钝弗能工。” 章炳麟 《<韵文集>自叙》:“自壹郁无与语,时假声均以寄悲愤。”

  6. 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

    《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歷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魏书·崔光韶传》:“ 光韶 性严毅,声韵抗烈,与人平谈,常若震厉。” 清 陈维崧 《念奴娇·咏玫瑰花》词:“拂晓 谢娘 帘阁畔,忽逗卖花声韵。”

  7. 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佩袋》:“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清 陈维崧 《玉烛新·咏烛》词:“兰心剪瘦,谁听得,掉却玉釵声韵。” 老舍 《二马》第三段五:“大街两旁的树在凉风儿里摇动着叶儿,沙沙的有些声韵。”

引证解释

⒈ 见“声韵”。亦作“声韵”。亦作“声均”。

⒉ 指乐调。

《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令玉铸铜鐘,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
《晋书·律历志上》:“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合。”
《晋书·乐志上》:“泰始九年,光禄大夫荀勗始作古尺,以调声韵。”
唐杜牧《今皇帝陛下一诏徵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降臣获睹圣功辄献歌咏》:“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宋张先《木兰花》词:“楼下雪飞楼上宴,歌咽笙簧声韵颤。”
元彭芳远《满江红·闻笛》词:“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

⒊ 指诗文的韵律。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然两韵輒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五:“章楶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
明李东阳《孔氏四子字说》:“陈白沙诗极有声韵。”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曰‘声依永’,言声韵之贵悠长也。”
吴庚舜《浅谈李贺》:“李贺的作品,声韵和谐。”

⒋ 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按,我国南朝时文士受转读佛经之启发,创为四声之说,在文学史和语言学史上都有影响。参阅陈寅恪《四声三问》。

《南齐书·文学传·陆厥》:“汝南周顒,善识声韵。”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经师·昙迁》:“﹝曇迁﹞常布施题经,巧於转读,有无穷声韵。”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声韵》:“时王融、刘绘、范云之徒,皆称才子,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识字之初,苦於形体之辨别,声韵之异同,惟恃记问。”

⒌ 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杨发》:“﹝发﹞工诗,亦当时声韵之伟者。”
象升《<振素庵诗集>序》:“自余束髮受书,即酷嗜声韵之学,间有拟作,輙稚钝弗能工。”
章炳麟《<韵文集>自叙》:“自壹郁无与语,时假声均以寄悲愤。”

⒍ 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

《北齐书·元文遥传》:“文遥歷事三主,明达世务,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
《魏书·崔光韶传》:“光韶性严毅,声韵抗烈,与人平谈,常若震厉。”
清陈维崧《念奴娇·咏玫瑰花》词:“拂晓谢娘帘阁畔,忽逗卖花声韵。”

⒎ 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

明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笏囊佩袋》:“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
清陈维崧《玉烛新·咏烛》词:“兰心剪瘦,谁听得,掉却玉釵声韵。”
老舍《二马》第三段五:“大街两旁的树在凉风儿里摇动着叶儿,沙沙的有些声韵。”

声韵的国语词典

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的汉字字音。

声韵的网络释义

声韵

  • 声韵一般是指句尾押韵,而句尾压韵有压平声韵和仄声韵。可以是整首诗都压同一个韵,也可以只有第二句和第四句压同一个韵,也可以第一、二、四句都压同一个韵。平声即阴平、阳平,仄声是上声、去声。压阴平、阳平韵的是平声韵,压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
  • 声韵造句

    当时卢戆章把它称为“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
    在中国声韵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和尚们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
    晚会共分“发心初悟”“黄梅求法”“顿悟明心”“开示坛经”“一花五叶”五个乐章,以宁静而博大,悠扬而恢宏的声韵打动不少观众的禅心。
    姜亮夫回忆他讲声韵学和其他老师的考古声韵学有很大不同,主要是描写语言学,即用国际音标的发音方法运用到汉语声韵学中来。
    第一章全面描写了岳阳县筻口镇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其音韵特点。
    他精通韵律,首创《六声韵学》,书画、篆刻均有造诣。
    至今我仍能感觉到它在丛林中孤寂的气氛,能听到它溪流激溅的声韵,嗅到它在二十年前却已凋萎了的花卉的芬芳。
    他虽然唱的是京剧的西皮二黄,但却融入了昆曲演唱中对字词声韵特有的处理方法。
    汉语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嘈杂凄紧”,“壮伟狠戾”的音乐风格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音乐的特色,对元杂剧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在声韵、句法和修辞等表现形式方面迥异于传统。
    这一部分介绍垣曲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绘制声韵配合关系简表及声韵调配合详表,列出同音字表,让读者对垣曲方言有一个系统地、全面地把握。
    其格律有七言四句体、长短句间杂的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一般都押韵,大多押平声韵,衬字、村词运用普遍。
    学习汉语拼音一定要先学会区分声韵。
    词人往往运用词的声韵特点进行状景寄怀,托物寓情。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
    第四章是涿鹿方言的入声韵母。
    本文描写了昭平方言音系,内容主要包括昭平方言的声韵调和语音特点、同音字汇两个部分。
    臧克家对新诗的新格律体诗、半格律体诗和自由体诗的押韵进行了探索,有些诗具有一定的格律美,节奏分明,声韵和谐。
    通过对隋至晚唐时期入声韵与阳声韵的比较发现,入声韵的发展速度要快于阳声韵。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样式,它既有极富个性化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调。这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的运用、戏词的结构特点及润腔的追求等方面。

    汉字详情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yùn [yun]
    部首: 907
    笔画: 13
    五笔: UJQ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APIM
    四角: 076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音,员(匀)声。本义:和谐悦耳的声音)

    (2) 同本义

    余韵徐歇。——宋· 苏轼《石钟山记》

    短笛无声,寒砧不韵。——《西游记》

    (3) 又如:韵悠悠(声音悠扬)

    (4) 归本于喉的音。即语音学所称的韵母 。如:韵符(标注韵母的符号)

    (5) 诗赋中的韵脚或押韵的字 。如:韵牌匣子(近体诗所用之诗韵,即平水韵。将韵字做成小牌,置于匣内并按韵部分匣)

    (6) 气韵;风度 。如:韵度(风韵态度)

    形容词

    (1) 风韵雅致 。如:韵人(有才华的文人雅士)

    (2) 美,标致 ?

    英文翻译

    rhyme; vowel

    方言集汇

    ◎ 粤语:wan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un6 [客英字典] jun5 [梅县腔] jun5 [东莞腔] jun3 [台湾四县腔] jun5 [宝安腔] ju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三問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王問去聲合口三等ĭwɛnyonh/hiu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