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讨

shēng tǎo [ sheng tao]
繁体 聲討
注音 ㄕㄥ ㄊㄠ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声讨 shēngtǎo

(1) 公开谴责,用语言文字讨伐

声讨敌人罪行
denounce;condemn

词语解释

  1. 谴责罪行,加以讨伐。

    《清史稿·安和亲王岳乐传》:“以 三桂 悖逆反覆,将募兵声讨, 三桂 死,乃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领 刘裕 、 刘毅 、 何无忌 等从 京口 、 广陵 起兵,声讨 桓玄 。”

  2. 指公开谴责(敌人的罪行)。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二:“ 朱元璋 竟然站在他所反对的 元 朝政府立场声讨敌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 朱元璋 这一方面实在举不出 张士诚 什么罪状。”

引证解释

⒈ 谴责罪行,加以讨伐。

《清史稿·安和亲王岳乐传》:“以三桂悖逆反覆,将募兵声讨, 三桂死,乃止。”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八章第一节:“次年三月,北府兵将领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从京口、广陵起兵,声讨桓玄。”

⒉ 指公开谴责(敌人的罪行)。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二:“朱元璋竟然站在他所反对的元朝政府立场声讨敌人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这一方面实在举不出张士诚什么罪状。”

声讨的国语词典

声明罪状而加以讨伐。

如:「声讨叛逆」。

声讨的网络释义

声讨

  • 声讨:名词
  • 声讨:中国教育行业首档互联网评论节目
  • 声讨 (名词)

  • 声讨,汉语词汇,出自《明督抚年表》,释义为谴责罪行,加以讨伐。
  • 声讨造句

    他们在大会中,义愤填膺地声讨敌人。
    文章说,现在,对这起杀人案中没有出手相助的旁观者进行的愤怒声讨,已经让位于对“键盘英雄”的讽刺挖苦。
    如果李长江不辞职,我会每天写一篇声讨质检总局的文章,直到有人出来承担责任为止。
    他们低声讨论了一会儿,谢尔脸上就流露惊喜交加的神情,看来收获巨大。
    法兰西大革命时将皇帝和皇后都送上了断头台,激怒英奥诸国,组织联军,要声讨法人大逆不道之罪,法人虽奋起抵抗,众寡不敌,情势危殆。
    这项方案的首席设计师是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俞教授正是去年年初“圆明园事件”的大力声讨者。
    立刻就有人点头哈腰的奉承齐石,口口声声讨教武学。
    随着一组组照片的曝光,舆论又开始指向南国这个战争的挑起者,抵制南货的声讨在各国响起,但也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
    强烈声讨暴恐行径坚决维护团结稳定。
    夏日炎炎,不是上班天;又逢周一,恨难床上眠。知了声声讨人厌,热浪滚滚令人倦。送你一道开胃菜,快乐一定把你赖。带着微笑上道,跟着好运奔跑,成功立马就到,健康非常重要,愿你。
    我们的善良只是针对弱者,恶毒也是如此。自己好好想想吧,你在声讨的欺善凌弱、丧尽天良者是不是另一个自己?仅以此短信,告诫自己和朋友,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于己为宽!
    国人虽然怕事,但有个规矩是只要有人打头,正义感便开始泛滥,于是派出所里开始响起一大片叽叽喳喳的声讨之声,当然,群雌粥粥尔。
    这篇贴文一出,引起社会强烈声讨,高雄市警方昨天查出发文者,是住在高雄市凤山区的潘姓男子;潘姓男子坦承因心情不佳才发文,并无其它恶意。
    恐惧不是唯一的情绪,愤怒、痛心、悲悯,这一次,在不同事件上抱持不同态度的人走到了一起,为遇难者哀悼祈愿,大力声讨暴力恐怖行为。
    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和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启超更是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一小群中国示威者在北京日本大使馆外声讨这一交易。
    两个美女说着说着不免都有种同病相怜之感,到最后她们更是同仇敌忾,一同在声讨着萧云龙的种种恶行。
    星期二的消息说星期六和星期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走上街头,对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不肯承认日本在第二世界大战所犯暴行的这段历史进行愤怒声讨。
    随后,有网友在微博声讨拆猫窝的行为,并称所有的流浪猫都将被打死,该帖引来不少名人关注。
    这次网络事件让不少网友想起了两年前的“铜须门”事件,然而,参与声讨的网友则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与“网络暴力”有区别,自己也非“网络暴民”。

    汉字详情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tǎo [tao]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FY
    五行:
    仓颉: IVDI
    四角: 34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2) 同本义

    讨,治也。——《说文》

    讨,诛也。——《玉篇》

    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人讨 陈叛。——《左传·襄公五年》

    (3) 讨伐;诛戮

    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左传·隐公九年》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讨贼督师。——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征讨(出兵讨伐);讨掩(讨伐掩捕。掩捕,乘人不备而捕捉);讨贰(征讨叛逆不忠的诸侯);讨贼(征讨叛逆或盗贼);讨乱(征伐乱事);讨荡(征讨扫荡)

    (5) 探究

    世叔讨论之。——《论语》

    (6) 又如:讨实(摸清;落实);讨究(探讨研究事物的道理);讨索(研讨探索)

    (7) 索取

    何辱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8) 又如:讨针线(讨零花钱;靠人过日子;受人节制);讨彩头(以祝贺主人吉利的名义索取财物);讨春(寻春,探春;旧时称卜卦算命)

    (9) 乞求 。如:讨分上(讨人情;讲情面);讨火(借火);乞讨(向人要钱要饭等)

    (10) 得到利益或利润 。如:讨彩(博得喝采);讨乖(博取乖顺的好感);讨野火(占别人便宜)

    (11) 诛杀

    讨,诛也。——《玉篇》

    是儿小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 柳宗元《童区寄传》

    (12) 娶 。如:讨亲(娶亲);讨老婆

    (13) 招致 。如:讨口牙(惹口舌);讨气(惹祸;令人厌烦);讨人怜;讨人厌;讨厌

    英文翻译

    to discuss; ask for, beg; demand; dun; marry

    方言集汇

    ◎ 粤语:tou2
    ◎ 潮州话:to2

    宋本广韵

    声讨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