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bàng
动词
(1) (古通“傍”)
(2) 依傍;依附
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旁沿(依附沿袭);旁缘(依仗)
(4) 靠近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引渭穿渠起 长安,旁南山下,至 河三百余里。——《汉书》
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旁午(将近中午);旁车(靠近车子)
(6) 依照;仿效
扬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汉书》
(7) 通“谤”。诽谤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礼记·少仪》
(8) 另见
páng
形容词
(1)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2) 同本义
旁,溥也。——《说文》
旁,广也。——《广雅》
旁求俊彦。——《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
群后旁戾。——张衡《东京赋》
(3) 又
旁震八鄙。
陶冶大炉,旁薄群生。——《汉书·扬雄传》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庄子·逍遥游》
杂能旁魄而无用。——《荀子·性恶》。注:“旁魄,广博也。”
(4) 又如:旁畅(广通博晓);旁行(广泛流传);旁收(广泛收罗);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旁施(广施);旁开(广开);旁薄(旁礴、旁魄。广博;无际;广被充塞);旁罗(遍布);旁瞩(遍视);旁靡(普及);旁罗(遍及);旁雪(普遍洗雪);旁通(遍通)
(5) 横 。如:旁午(纵横交错);旁行(横写);旁行书(横写的文字);旁穿(横穿);旁师(横向学习);旁贯(横贯)
(6) 别的,其他的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7) 又如:旁入(其他收入);旁言(他人的话);旁省(别的宫廷);旁推(由此及彼地推论);旁讼(诉讼涉及他人);旁寄(别有寄托);旁贷(谓推卸他人)
名词
(1) 旁边。古同“傍”
旁,犹边也,侧也。——《玉篇》
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露。——《墨子·节用中》
旁天子而立于堂上。——《逸周书·王会》
士旁三揖。——《礼记·丧大记》
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斫其正,养其旁条。——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两旁(左右两边);旁首(旁边);旁训(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旁生(旁边生长);旁立(在旁边侍立);旁仄(近侧;左右)
(3) 附近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周髀算经》
(4) 又如:四旁(前后左右很近的地方);近旁(附近;旁边);旁民(附近之民);旁谷(附近的山谷);旁近;旁郡(附近的州郡);旁座(指邻座的人)
(5) 四面 。如:旁戾(从四方而至);旁射(犹四射);旁溢(向四面八方流去);旁午(四面八方;到处)
(6) 汉字的偏旁 。如:形旁,声旁
动词
(1) 辅助,辅佐
日有志极而无旁,终老独以离异兮。——《楚辞·屈原·九章》。注:“旁,辅也。”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ong2 [宝安腔] pong2 [客英字典] pong2 [陆丰腔] pong3 [东莞腔] pong2 [海陆丰腔] pong2 [客语拼音字汇] pong2 [沙头角腔] pong2 [台湾四县腔] p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傍 | 步光 | 並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bʰɑŋ | b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頪(
)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2) 同本义
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说文》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五蠹》
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
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类考(学院的科考);类族(事物因习性相近而形成的类别);类神(迷信占卜名词。六壬课中十二个用来判别吉凶的“十二支神”的总称)
(5) 族类
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三国演义》
(6) 事例;条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通“颣”。缺点,毛病
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大者大类,小者则治。——《管子·地员》
(8) 古祭名,祭天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书·尧典下》
是类是妈祃,是致是附。——《诗·大雅·皇矣》
动词
(1) 相似;像
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左传·庄公八年》
不类前人。——《论衡·自纪》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
令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绝类弥勒。——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画虎不成反类犬
(4) 类比;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
(5) 又如:类推
(6) 通“戾”。偏,不平
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荀子·不苟》
副词
大抵;大都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
走卒类士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隹(
)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2) 同本义
推,排也。——《说文》
推,軵也,前也。——《仓颉篇》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成公二年》
推堕附马河中。——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作推敲之势。
(3) 又如:推毂(推动车轮轴,使车前进);推抢(推拥抢夺,争抢);推沟(推下沟);推行(推动物体向前);推引(推动;推拉);推天抢地(形容乱推乱搡);推转(推出处死)
(4) 使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 。如:推磨;推豆腐;推米面;推头;推草坪;推子
(5) 推移,变化、移动和发展。按顺序更换
与世推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6) 又如:推革(推移变易);推次(相推以次第);推换(推移变换);推遇(随着遭遇而推移变迁);推涉(推移;更易);推变(推移变化);推荡(推移);推嬗(推移演变)
(7) 寻求;探索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8) 又如:推求;推索(推求寻索);推迹(根据迹象推求);推极(推求穷究);推详(推究详察);推纠(推究纠察);推原(从本原上推究);推案(考查推求);推讨(推究探讨)
(9) 推行,推广施行
推其所为。——《孟子·梁惠王上》
(10) 又如:推销
(11) 荐举;推选 。如:推士(推举贤才);推功(推举功勋;按照功劳);推借(推许荐引);推致(推荐延请);推补(荐举补缺官员);推擢(推荐提拔)
(12) 推测;推断
推此志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3) 又如:推言(推断论说)
(14) 计算;推算 。如:推讲(推算演讲);推命(推算命运,算命);推造(推算命相);推计(估计;考虑);推策(推算历数);推历(推算时历)
(15) 审问。推究 。如:推剥(追求);推劾(追究审问其罪状);推囚(审问犯人);推检(审问追查);推尽(详细审问);推列(推问列状);推按(推究审问)
(16) 推脱;推诿 。如:推搪(推托搪塞);推咎(推诿过错);推颓(推诿于衰败)
(17) 推崇;推重 。如:推许(推崇赞许);推服(推重佩服);推奖(推崇奖励);推激(推重赞赏);推立(推戴拥立);推先(推尊);推扬(推崇颂扬);推任(推重信任)
(18) 拒绝;辞让 。如:半推半就;推称(推辞);推阻(推辞拒绝);推免(推辞);推挹(推辞揖让);推谦(推辞谦让);推调(推托,推辞)
(19) 排除,除
则不可推。——《诗·大雅·云汉》
(20) 又如:推陈致新(推陈出新。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
(21) 推翻 。如:推亡(推翻行亡道之国)
(22) 推让;让与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记》
(23) 刺;杀
曲刃钩之,直兵推之。——《晏子春秋》
(24) 演绎 。如:以一推十;以此类推
(25) 从事娱乐活动 。如:推牌九
(26) 夺去生命;处死
哥哥,你只好推了这牛子休。——《警世通言》
(27) 借口,推说 。如:推调(托辞,耍花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oi1 dui3 tui1 tui2 cui1 [海陆丰腔] cui1 tui1 toi1 [客语拼音字汇] cui1 toi1 tui1 [陆丰腔] cui1 kok7 tui1 [客英字典] tui1 cui1 toi1 [台湾四县腔] cui1 tui1 toi1 [沙头角腔] tui1 [东莞腔] tui1 [宝安腔] tui1 | cui1 | t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推 | 叉隹 | 初 | 脂A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脂A | 止 | /chvi | ʧʰw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