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施

shēng shī [ sheng shi]
繁体 聲施
注音 ㄕㄥ ㄕ

词语释义

1.名声流传。 2.为世人所传扬的名声。

词语解释

  1. 名声流传。

    《淮南子·修务训》:“ 段干木 不趍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史记·萧相国世家》:“ 淮阴 、 黥布 等皆以诛灭,而 何 之勋烂焉。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与 閎夭 、 散宜生 等争烈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巨然 声施至今, 刘 遂寂寂。”

  2. 为世人所传扬的名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今 裘 ( 裘叔度 )官至尚书,声施赫奕。”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所号称英君哲相﹞皆乘此潮流,因势而利导之,故能建造民族的国家,声施烂然。”

引证解释

⒈ 名声流传。

《淮南子·修务训》:“段干木不趍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
《史记·萧相国世家》:“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与閎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清周亮工《书影》卷四:“巨然声施至今, 刘遂寂寂。”

⒉ 为世人所传扬的名声。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今裘(裘叔度 )官至尚书,声施赫奕。”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所号称英君哲相﹞皆乘此潮流,因势而利导之,故能建造民族的国家,声施烂然。”

声施的网络释义

声施

  • 词语释义
  • (1).名声流传。《淮南子·修务训》:“ 段干木 不趍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史记·萧相国世家》:“ 淮阴 、 黥布 等皆以诛灭,而 何 之勋烂焉。位冠羣臣,声施后世,与 闳夭 、 散宜生 等争烈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巨然 声施至今, 刘 遂寂寂。”
  • (2).为世人所传扬的名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今 裘 ( 裘叔度 )官至尚书,声施赫奕。”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所号称英君哲相﹞皆乘此潮流,因势而利导之,故能建造民族的国家,声施烂然。”
  • 汉字详情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shī [shi]
    部首: 409
    笔画: 9
    五笔: YTB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SOPD
    四角: 08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 yǎn),也声。本指旗帜)

    (2) 旗飘动

    旖施,柔顺摇曳之貌。——《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

    施,旗貌。——《说文》

    旖旎(施)从风。——《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

    (3) 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国语·晋语》。注:“惠也。”

    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施舍不倦。——《左传·昭公十九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香(施舍香火钱);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乐善好施

    (5) 设置;安放

    施于中林。——《诗·周南·兔罝》

    施三川而归。——《史记·韩世家》。正义:“施犹设也。”

    秦政不施。——《汉书·蒯通传》。 师古曰:“施,设也,立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6) 又如:施髟(安上假发);施灵(设置灵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7) 施行;实行;推行

    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包注:“行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8) 又如: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巧技);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张(施行);施呈(施展);施敬(施行庄敬之教)

    (9) 散布;铺陈

    云行雨施。——《周易·乾卦》

    阴谢阳施。——潘岳《闻居赋》。注:“布也。”

    (10) 又如: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

    (11) 加;施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

    (12) 又如:施肥;施朱(涂以红色);施粉(涂粉);施检(加印密封)

    (13) 判罪

    施生戮死。——《左传·昭公十四年》。注:“行罪也。”

    (14) 又如:施行(处决,执行死刑;处置,发落)

    (15) 陈尸示众

    及文公入, 秦人杀 冀芮而施之。——《国语·晋语》

    君子不施其亲。——《论语》

    为大戮施之。——《国语·晋语》

    (16) 用;运用

    施则行。——《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注:“谓展其材也。”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靡计不施,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

    名词

    (1) 恩惠,仁慈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2) 又如:报施(报恩)

    (3) 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楼烦以星施。——《逸周书》

    (4) 姓。施琅 Shī Láng (1621—1696) 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英文翻译

    grant, bestow; give; act; 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ji6 s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1 [东莞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海陆丰腔] shi1 shi5 [梅县腔] she1 [台湾四县腔] sii1 sii5 [沙头角腔] si3 [宝安腔] si1 [陆丰腔] shi5
    ◎ 潮州话:s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式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mĭesj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