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缞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黑色丧服。
《魏书·李彪传》:“愚谓如有遭大父母、父母丧者,皆听终服……其军戎之警,墨縗从役,虽愆於礼,事所宜行也。”《旧五代史·梁书·敬翔传》:“臣闻 李亚子 自墨縗统众,於今十年,每攻城临阵,无不亲当矢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时 科尔沁 贝勒 鄂尔哲依图 有母丧,闻变,墨縗守 神武门 外,纪律颇严。”
引证解释
⒈ 黑色丧服。
引《魏书·李彪传》:“愚谓如有遭大父母、父母丧者,皆听终服……其军戎之警,墨縗从役,虽愆於礼,事所宜行也。”
《旧五代史·梁书·敬翔传》:“臣闻李亚子自墨縗统众,於今十年,每攻城临阵,无不亲当矢石。”
清昭槤《啸亭杂录·癸酉之变》:“时科尔沁贝勒鄂尔哲依图有母丧,闻变,墨縗守神武门外,纪律颇严。”
墨缞的网络释义
墨缞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2) 同本义
墨,书墨也。——《说文》
舐笔和墨。——《庄子·田子方》
史占墨。——《周礼·占人》
致其墨。——《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
(3) 又如:墨丸(古墨的一种);墨本(碑帖的拓本);墨工(制墨的工匠);墨妆(脸部以墨化妆);墨路(墨线)
(4) 指诗文或书画
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扬雄《长杨赋》
(5) 又如:墨君竹(墨绘之竹);文墨;遗墨;墨兵(指史书;指书画诗文);墨妙(精妙的文章、书法和绘画);墨帖(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6) 绳墨。木工用以校正曲直的墨斗线
墨丈寻常之间。——《国语·周语》
物仰其墨。——《太玄·法》。注:“谓绳墨也。”
(7) 又如:墨斗(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墨路(墨线。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
(8) 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
墨者,墨其额也。——《白虎通·五刑》
墨罪五百。——《周礼·司刑》。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9) 指墨家。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九流之一,墨翟所创 。如:墨者(墨家的门徒和学者)
(10) 通“纆”。绳索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形容词
(1) 黑色
墨,黑也。——《广雅·释器》
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
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国语·吴语》。注:“传曰:‘肉食者无墨。’今 吴王有墨。墨,黑气也。”
其色墨。——明· 魏学洢《核舟记》
俄倾风定云墨色。——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墨以葬文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于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又如:墨绖(黑色的丧服);墨面(形容面容黑瘦);墨玉(黑色玉石);墨衣(黑衣,指丧服);墨灰(黑灰色)
(3) 贪污,不廉洁
贪以败官为墨。——《左传·昭公十四年》
墨者多自免去。——清· 张廷玉等《明史》
(4) 又如:墨臣(贪赃不法的臣子);墨吏(贪官污吏)
(5) 通“默”。不语
故口可劫而使墨云。——《荀子·解蔽》
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met8 [梅县腔] met8 [陆丰腔] met8 [客英字典] met8 [东莞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海陆丰腔] met8 [沙头角腔] miet8 [台湾四县腔] met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墨 | 莫北 | 明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登 | 曾 | mok | mə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