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湿

pí shī [ pi shi]
繁体 埤濕
注音 ㄆ一ˊ ㄕ

词语释义

低湿的地方。 低洼潮湿。

词语解释

  1. 低湿的地方。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彫胡。”

  2. 低洼潮湿。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三年》:“使説 曹操 以 许 下埤湿, 雒阳 残破,宜徙都 鄄城 以就全实。”

引证解释

⒈ 低湿的地方。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彫胡。”

⒉ 低洼潮湿。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三年》:“使説曹操以许下埤湿, 雒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

埤湿的国语词典

卑湿。指下湿之地。「湿」文献异文作「湿」。

埤湿的网络释义

埤湿

  • 埤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pí shī,一指低湿的地方,又指低洼潮湿。
  • 汉字详情

    pí,pì [pi]
    部首: 334
    笔画: 11
    五笔: FRTF
    五行:
    仓颉: GHWJ
    四角: 46140

    详细解释

    名词

    通“陴”。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

    举兵伐曹、五鹿,及反 郑之埤,东卫之亩,胜 荆人于城濮。——《商君书·赏刑》

    形容词

    (1) 通“卑”

    (2) 低下

    其流也埤下。——《荀子·宥坐》

    (3) 操行鄙陋

    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傭俗。——《荀子·非相》

    动词

    (1) (形声。从土,卑声。本义:增加) 同本义

    埤,增也。——《说文》

    政事一埤益我。——《诗·邶风·北门》

    政事一埤遗我。

    (2) 又如:埤助(助益;帮助);埤益(大大增加);埤遗(厚加)

    (3) 另见

    名词

    (1) 城上的矮墙

    掖垣竹埤梧十寻。——杜甫《题省中院壁》

    (2) 另见

    英文翻译

    add, increase, attach; low f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pei4
    ◎ 客家话:[梅县腔] bi1 [海陆丰腔] bi1 [客英字典] bi1 [台湾四县腔] b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 潮州话:bi1(pi),pi3(phì),bui1(pu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bje/biebʰĭe
    shī [shi]
    部首: 331
    笔画: 12
    五笔: IJO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EATC
    四角: 361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 xiǎnjìn)声。本义:潮湿)

    (2) 同本义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

    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 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 迟缓;不通畅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动词

    沾湿,淋湿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英文翻译

    wet, moist, humid, damp; illness

    方言集汇

    ◎ 粤语:sap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