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输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汉武帝 实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在大司农属下置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史记·平準书》:“ 桑弘羊 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矣。”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谓诸当所输於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吏於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均输平准就是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
北 宋 王安石 新法之一。于 神宗熙宁 二年(公元1069年)实行,授权主管六路财赋和茶、盐、矾、酒税的发运使,凡朝廷所需之货物,尽量在廉价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
《宋史·王安石传》:“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宋史·食货志下》:“均输之法,所以通天下之货,制为轻重敛散之术,使输者既便,而有无得以懋迁焉。”
明 末的苛税之一。
《明史·李自成传》:“是时, 秦 地所徵曰新餉,曰均输,曰间架,其目日增,吏因缘为姦,民大困。”
古代仓名。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吴 两仓, 春申君 所造。西仓名曰 均输 ,东仓周一里八步。”
古代算法。为“九数”之一。包括以田地的多少、人户的上下求赋税;以道路的远近、负载的轻重求脚费;以物价的高低不一求平均数等。
《九章算术·均输》:“均输以御远近劳费。” 刘徽 注:“按:此均输,犹均运也。令户率出车,以行道日数为均,发粟为输。据甲行道八日,因使八户共出一车;乙行道十日,因使十户共出一车;计其在道,则皆户一日出一车,故可为均平之率也。”
引证解释
⒈ 汉武帝实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在大司农属下置均输令、丞,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
引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
《史记·平準书》:“桑弘羊为大农丞,筦诸会计事,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矣。”
裴駰集解引孟康曰:“谓诸当所输於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吏於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均输平准就是调剂运输和平抑物价。”
⒉ 北宋王安石新法之一。于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实行,授权主管六路财赋和茶、盐、矾、酒税的发运使,凡朝廷所需之货物,尽量在廉价处或近地收购,存储备用。
引《宋史·王安石传》:“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
《宋史·食货志下》:“均输之法,所以通天下之货,制为轻重敛散之术,使输者既便,而有无得以懋迁焉。”
⒊ 明末的苛税之一。
引《明史·李自成传》:“是时, 秦地所徵曰新餉,曰均输,曰间架,其目日增,吏因缘为姦,民大困。”
⒋ 古代仓名。
引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吴两仓, 春申君所造。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八步。”
⒌ 古代算法。为“九数”之一。包括以田地的多少、人户的上下求赋税;以道路的远近、负载的轻重求脚费;以物价的高低不一求平均数等。
引《九章算术·均输》:“均输以御远近劳费。”
刘徽注:“按:此均输,犹均运也。令户率出车,以行道日数为均,发粟为输。据甲行道八日,因使八户共出一车;乙行道十日,因使十户共出一车;计其在道,则皆户一日出一车,故可为均平之率也。”
均输的国语词典
职官名。汉武帝时于每郡所置均输官以流通货物。
均输的网络释义
均输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土,匀声。“匀”亦兼表字义。合起来指土地分配均平。本义:均匀;公平)
(2) 同本义
均,平也。——《说文》
乃均土地。——《周礼·小司徒》
土均。——《周礼·序官·均人》
大夫不均。——《诗·小雅·北山》
而患不均。——《论语·季氏》
盖均无贫。
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霜露所均。——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有无不均。——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均壹(公平专一);均浃(平均而普遍);均人(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掌平均土地征役);均徧(公平周徧);均辨(公平);均平(均匀公平);均遍(均匀周遍);均种(指种植的间隔均匀适度)
(4) 等同,相同
德虽如舜,不免形均。——《荀子·君子》
(5) 又如:均权(权势相等);均科(同等之罪);均敌(犹对等);均礼(行对等之礼)
动词
(1) 使…同样;平分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续资治通鉴》
(2) 又如:均摊;均贫富
(3) 调和,调节 。如:均两浙杂税;均和(调和,协调);均节(调节);均适(调节适应)
(4) 衡量,比较
均之二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均工(按日计酬)
副词
(1) 皆,都,全部
均欲奋勇出城。——《广东军务记》
均被火烧。
(2) 又如:诸事均已办妥
名词
(1) 一种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又称“陶旋轮”,后喻国政
秉国之均。——《诗·小雅·节南山》
犹立朝夕于运均之上。——《管子·七法》
(2) 单位,用以度量其他同类量的标准量,特指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夫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均,重不过石。——《风俗通义·钟》
辍舂哀国均。——《文选·任昉·出郡傅舍哭范仆射》
令官作酒,以二千五百石为一均。——《汉书》
(3) 中国水名 。汉水支流之一,上、中游为河南淅河,至河南淅川县与丹水合为均水,也称“丹江”
(4) 中国州名 。今为湖北省均县
(5) 中国宋代瓷窑名,在今河南省禹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giun1 [梅县腔] giun1 [台湾四县腔] giun1 [客英字典] giun1 [东莞腔] giun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1 [陆丰腔] giun1 [沙头角腔] giun1 [海陆丰腔] giun1
◎ 潮州话:geng1(kurng) [揭阳]gêng1[潮阳]gi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均 | 居勻 | 見 | 諄 | 平聲 | 眞 | 合口三等 | 臻 | 諄 | kĭuĕn | kjyn/kvi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车,俞声。本义:转运,运送)
(2) 同本义
输,委输也。——《说文》
运所有,输所无。——《淮南子·泛南训》
输积聚以贷。——《左传·襄公九年》
春申道缀基毕输。——《荀子·成相》
秦于是乎输粟于 晋。——《左传·僖公十三年》
输之于宫以为食器。——《韩非子·十过》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输供(输送供给);输将(运送);输场(唐代转运物资的货场);输发(输送和调发粮草、军队);输转(转运);输将(运送,输运);输遣(运送)
(4) 交出;缴纳
已乃劝输巨室,令曰:“输(捐献)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它物者听。”——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缴纳)官。——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5) 又如:输诚(献纳诚心);输分(捐送财礼分子);输征(缴纳赋税);输货(献纳财货);输期(缴纳租税的期限);输税(纳税);输粮(缴纳租税);输纳(多指赈济或交税的捐献);输财助边(捐献财物,帮助边境的防卫);输芒(传说蟹于八月稻熟时,腹中有一稻芒,献于海神)
(6) 传达,表达
当面输心背面笑。——杜甫《莫相疑行》
(7) 又如:输心(献纳诚心,表白忠诚的心意);输心贴意(真心实意。输心:表示真心);输写(倾吐,抒发情意)
(8) 报告;告诉
常以国情输楚。——《战国策·秦策》
(9) 又如:输敌(报告敌方);输情(表示真情)
(10) 灌输;灌注
险出三峡右,长输不尽溪。——苏轼《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
(11) 又如:输灌(灌输)
(12) 报效 。如:输勤(出力;效力);输力(出力,贡献力量);输效(报效);输实(竭尽忠诚)
(13) 罚役 。如:输作(因犯罪罚作劳役);输徒(罚作劳役);输役(因犯罪罚作劳役)
(14) 堕;堕坏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诗·小雅·正月》
(15) 负,失败
昨日输了一陈,挫动锐气。——《群英会蒋干中计》
虽然是输赢无定,也须知报应分明。——《陈州粜米》
(16) 又如:输服(认输);输眼(方言。以目测某事物的准确程度打赌,输了的叫“输眼”);输筹(负局;失利)
形容词
(1) 不及,赶不上
平生奇绝输此游。——黄遵宪《下水船歌》
(2) 又如:输与(比不上;给与);输小(甘愿处于低下地位);输款(投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