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回避
(1)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察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不参加与本人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案件的审判、检察或侦察
词语解释
避忌,顾忌。
《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南史·颜竣传》:“ 竣 諫争恳切,并无所回避。”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逸文》:“ 景祐 中 范文正公 知 开封府 ,忠亮讜直,言无回避,左右不便。”
躲避;避让。
唐 韩偓 《即目》诗:“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 宋 苏轼 《行香子·秋兴》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水浒传》第三四回:“城上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 秦明 只得回避。”
清 代科举考试时为防考场内官员作弊而设的制度。如 顺治 时规定,凡乡、会试主考、总裁、同考官的子弟,不许入场,谓之回避。
旧时防止官吏徇情的制度。例如一般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机构任职者,则较低级之人员应回避,予以改调。
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审判等活动。
顾忌。
《东观汉记·桓典传》:“﹝ 桓典 ﹞为御史,是时宦者执政, 典 无所迴避。”《北史·安颉传》:“﹝ 安頡 ﹞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姦慝,无所廻避。”《旧唐书·薛登传》:“ 谦光 将加弹奏,或请寝之, 谦光 曰:‘宪臺理冤滞,何所迴避,朝弹暮黜,亦可矣。’”
避让;躲开。
《敦煌变文集·难佗出家缘起》:“便即将身且迴避,心中不愿见如来。” 明 沉璟 《义侠记·除凶》:“正是路狭难迴避,官差不自由。”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 张拴 好像故意回避的样子,急忙拐到高粱地里。”
特指避离尘世。
《文选·范晔<逸民传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 李善 注引《论语》:“贤者避世,其次避地。”
特指封建礼教规定:非至亲男女避不见面。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忽报故人 叶涛 特来问疾,夫人迴避。”《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小婶子也是旧亲,不用迴避了。”
特指封建等级制度规定:遇尊长,须避开以示恭敬。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方正》:“ 魏文靖公 驥 ,直道自持, 正统 初任吏部侍郎。时 王振 怙宠,每出,虽部堂尊官亦歛舆迴避。”《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将军﹞喝问:‘西边坐着的是谁?怎么不迴避我?’”
避讳。
宋 岳珂 《愧郯录·旧讳训名》:“ 太宗 旧讳自 大中祥符 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詔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并令迴避。”《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 金 主旧名 珣 , 泰和 中,改赐名 从嘉 ,庚午,復旧名。詔:‘前所更名二字,自今不须迴避。’”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避孔子讳》:“ 雍正 三年,奉上諭, 孔子 圣讳,理应迴避。”
古代防止官员徇私的制度。一般规定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任职者,则职位低者应予改调。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亲族回避》:“亲族迴避,起於 后汉 ,已见《蔡邕传》。”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南史·傅隆传》:‘迁尚书左丞,以族弟 亮 为僕射,緦服不得相临,徙太子率更令。’按此即今之迴避。”
清 代科举考试时为防止主考官作弊的制度。凡乡试、会试,主考官亲属弟子,不许入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道光 丁未会试, 山东 孔庆瑚 为同考官, 孔氏 宗族应迴避者数十人。”参阅 清 赵翼 《簷曝杂记·辛巳殿试》。
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某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检察、审判等活动。
引证解释
⒈ 避忌,顾忌。
引《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南史·颜竣传》:“竣諫争恳切,并无所回避。”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逸文》:“景祐中范文正公知开封府,忠亮讜直,言无回避,左右不便。”
⒉ 躲避;避让。
引唐韩偓《即目》诗:“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
宋苏轼《行香子·秋兴》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
《水浒传》第三四回:“城上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 秦明只得回避。”
⒊ 清代科举考试时为防考场内官员作弊而设的制度。如顺治时规定,凡乡、会试主考、总裁、同考官的子弟,不许入场,谓之回避。
⒋ 旧时防止官吏徇情的制度。例如一般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机构任职者,则较低级之人员应回避,予以改调。
⒌ 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审判等活动。
⒍ 顾忌。
引《东观汉记·桓典传》:“﹝桓典﹞为御史,是时宦者执政, 典无所迴避。”
《北史·安颉传》:“﹝安頡﹞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姦慝,无所廻避。”
《旧唐书·薛登传》:“谦光将加弹奏,或请寝之, 谦光曰:‘宪臺理冤滞,何所迴避,朝弹暮黜,亦可矣。’”
⒎ 避让;躲开。
引《敦煌变文集·难佗出家缘起》:“便即将身且迴避,心中不愿见如来。”
明沉璟《义侠记·除凶》:“正是路狭难迴避,官差不自由。”
李準《不能走那条路》:“张拴好像故意回避的样子,急忙拐到高粱地里。”
⒏ 特指避离尘世。
引《文选·范晔<逸民传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
李善注引《论语》:“贤者避世,其次避地。”
⒐ 特指封建礼教规定:非至亲男女避不见面。
引《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忽报故人叶涛特来问疾,夫人迴避。”
《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小婶子也是旧亲,不用迴避了。”
⒑ 特指封建等级制度规定:遇尊长,须避开以示恭敬。
引明刘元卿《贤奕编·方正》:“魏文靖公驥,直道自持, 正统初任吏部侍郎。时王振怙宠,每出,虽部堂尊官亦歛舆迴避。”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将军﹞喝问:‘西边坐着的是谁?怎么不迴避我?’”
⒒ 避讳。
引宋岳珂《愧郯录·旧讳训名》:“太宗旧讳自大中祥符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詔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并令迴避。”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金主旧名珣,泰和中,改赐名从嘉,庚午,復旧名。詔:‘前所更名二字,自今不须迴避。’”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避孔子讳》:“雍正三年,奉上諭, 孔子圣讳,理应迴避。”
⒓ 古代防止官员徇私的制度。一般规定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任职者,则职位低者应予改调。
引清赵翼《陔馀丛考·亲族回避》:“亲族迴避,起於后汉,已见《蔡邕传》。”
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南史·傅隆传》:‘迁尚书左丞,以族弟亮为僕射,緦服不得相临,徙太子率更令。’按此即今之迴避。”
⒔ 清代科举考试时为防止主考官作弊的制度。凡乡试、会试,主考官亲属弟子,不许入试。参阅清赵翼《簷曝杂记·辛巳殿试》。
引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道光丁未会试, 山东孔庆瑚为同考官, 孔氏宗族应迴避者数十人。”
⒕ 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某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检察、审判等活动。
回避的国语词典
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回避的网络释义
回避 (法律名词)
回避 (汉语词汇)
回避的翻译
回避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2) 同本义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
畔回穴其若兹兮。——《汉书·叙传》
虎鼓瑟兮鸾回车。——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廊腰缦回。——唐· 杜枚《阿房宫赋》
峰回路转。——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回湍(回旋的急流);回倒(回旋倾倒);回纡(迂回。回旋曲折);回极(无极回旋的枢轴)
(4) 环绕; 包围
东道少回远。——《汉书·李广传》
(5) 又如:回峰(环绕的山峰);回圆(环绕);回塘(环曲的水池);回缭(围绕);回互(回环交互)
(6) 掉转
回车叱牛牵向北。——唐· 白居易《卖炭翁》
回看射雕处。——唐· 王维《观猎》诗
兴尽晚回舟。——宋· 李清照《如梦令》
回头望汝。——清· 袁枚《祭妹文》
(7) 又如:回面(转过脸);回眼(回转目光);回天(形容力量很大,能扭转乾坤);回舆(掉转马头,返回);回逆(倒转)
(8) 还,返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唐· 李白《望天门山》
少小离家老大回。——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余逆脱回。——《广东军务记》
(9) 又如:回寅(回到农历正月);回九(旧俗新婚后新娘九日后回娘家);回前线;回跸(帝王返驾回宫)
(10) 答复;回报 。如:回盘(旧婚俗。男家行聘礼,女家回礼,把礼物放在托盘、抬盒内,因称回礼为“回盘”);回风(高官升堂之前,吏役报告准备妥当的一个程式);回诺(回礼);回耗(回音)
(11) 改变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12) 又如:回心(改变心意);回异(改变;违反);回换(调换;变换);回变(转变)
(13) 违背
厥德不回。——《诗·大雅·大明》
徐方不回。——《诗·大雅·常武》
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孟子·尽心下》
求福不回。——《后汉书·苏竟传》
二人之不敢请,亦知始皇之鸷悍而不可回也。—— 苏轼《东坡志林》
(14) 谢绝,推辞不见 。如:回决(回绝);回倒(回绝驳倒);回听(不听);回出(回绝);回唇答嘴(顶嘴)
(15) 回避,避开不喜欢、不欣赏的人 。如:回丧(回避。丧家怕鬼回来害人而躲开);他不回亲戚
(16) 转卖,转手卖掉 。如:回买(转买,购买);回钱(售物所得的钱);回些(转让;卖些)
(17) 问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游记》
形容词
(1) 迂曲,曲折 。如:回连(曲折连绵);回说(隐晦曲折的话);回轩(回曲的长窗);回远(迂曲遥远);回崖(曲折的山崖)
(2) 奸邪,邪僻 。如:回辟(邪僻);回遹(邪僻);回背(旧说阴阳先生以镇物、符水为人禳邪消灾)
量词
(1) 次 ——用于行为、动作。如:一日走千回;去过好几回
(2) 章——用于小说等,相当于“章” 。如:且听下回分解
(3) 一会儿——用于时间,表示短暂 。如:回子(一会儿);回一回(停一停)
(4) 用于事情,相当于“桩”、“件” 。如:就是这么回事;这完全是两回事
(5) 某一特定目的或发展的一种形势或某种情况 。如:上回,上一回;这一回
名词
(1) 回族的简称 。如:汉满蒙回藏五个主要民族
(2) 器官(尤其是脑)的皱折、扭曲或盘旋 。如:齿状回;海马回;额上回;颞下回
(3)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i2 fui2 foi2 [宝安腔] fui2 [客英字典] fui2 [台湾四县腔] fi2 [沙头角腔] fui2 [客语拼音字汇] fi2 fui2 [东莞腔] fui2 [海陆丰腔] fui2 [陆丰腔] f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回 | 戸恢 | 匣 | 灰 | 平聲 | 灰 | 合口一等 | 灰 | 蟹 | ghuai/huoi | ɣuɒ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辟声。本义:躲开,回避)(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避 | 毗義 | 並 | 支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bʰĭe | bjeh/bie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