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ㄆ一 ㄌ一ˇ ㄆㄚ ㄌㄚ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劈里啪啦,噼里啪啦 pīlipālā,pīlipālā

(1) 象声词,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
cracking sound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8章:“随着他话的尾音,鬼子大队里,响起一片噼里啪啦步枪落地的音响。”

成语用法

噼里啪啦作定语、状语;指爆裂的声音。

引证解释

⒈ 见“噼哩啪啦”。

噼里啪啦的网络释义

噼里啪啦

  • 噼里啪啦:汉语词汇
  • 噼里啪啦:麻吉弟弟演唱歌曲
  • 噼里啪啦:婚庆人交流见面会
  • 噼里啪啦 (汉语词汇)

  • 噼里啪啦,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 噼里啪啦的翻译

    日语: ぱちぱち,ぱらぱら
    俄语: с треском

    噼里啪啦造句

    除夕的夜晚外面鞭炮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大年初一清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
    除夕的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响着。
    神龙挥手自兹去,金蛇抖擞新春到,白雪红梅春色绕,万物复苏把春报,焰火腾空吉祥闹,噼里啪啦放鞭炮,大红灯笼高高照,人逢盛世多欢笑,合家团聚幸福绕,万事如意新年好!
    刚关好门窗,便听到了雷声,我快速奔到阳台,看见乌云密布,大滴大滴的雨点落在阳台上的雨搭上,发出噼里啪啦像鞭炮一样的响声。
    看我的'噼里啪啦无敌惊暴旋风腿'。
    临近中国传统佳节春节,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民间便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在除夕夜凌晨零点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但是,事实却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卫天玄拿到枪之后,就竹筒炒料豆般噼里啪啦打起来,几乎是他的手还没放下,卫天玄就又把枪递了过来。
    本打算一会儿收摊儿的沙经理,赶紧上前制止,却发现对方手里不知何时握着棒球杆和啤酒瓶,一顿噼里啪啦乱砸,桌椅碗筷纷纷倒地破碎。
    惊蛰天气变暖,饮食清温平淡。蛋白质蔬菜宜多食,惊蛰来吃梨,一年顺心如意;家家烙煎饼,翻身好运伴你行;锅中爆炒豆,噼里啪啦幸福蹦;惊蛰快乐!
    赤红色的闪电噼里啪啦的炸个不停,就像是守岁时爆竹声,不绝于耳。
    这时窗外的雨更大了,噼里啪啦的打下来,将那道叙说了小村子几十年变化的细声彻底掩盖过去。
    早上五点多一点的时候,林夏就在迷迷糊糊中就听到了楼下大门被打开的声音,然后就听到了厨房传来的柴火燃烧后噼里啪啦的声音。
    就像小小子儿放的鞭炮,一种噼里啪啦的经典;又像小闺女儿戴的花,一种红红火火的情怀。
    的一声,美丽的烟花燃放在金水台的天空,寓意着“除旧迎新”“开春大吉”,爆竹随即噼里啪啦响起。
    问题已经天天多多,你没再成日系耳边"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大学问家一胳膊抱着婴儿,拱石桥般弯着腰,小碎步躲到木板下,铁棒在木板上噼里啪啦敲打,把木板打的面目全非。
    秋干气燥,远离静电天高云淡,红叶遍染,广州已经进入初秋季节,天气干燥,开车便会经常遭遇静电袭击,火星四射、噼里啪啦,有点吓人。
    加特林高速射出的子弹噼里啪啦没头没脸的对着宝宝射了过去……
    总是伴随这台风呼啸而来,雷公公和电婆婆是一对夫妻。噼里啪啦的大吵起来。暴雨带着这对夫妻好像要吞没整个世界。不过,它又是个纸老虎,看它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其实蹦跶不了几天。

    汉字详情

    [pi]
    部首: 319
    笔画: 16
    五笔: KNKU
    仓颉: RSRJ
    四角: 60041

    英文翻译

    sound; (Cant.) a child's buttocks

    方言集汇

    ◎ 粤语:pek1 pet1 pet6

    宋本广韵

    [li]
    部首: 708
    笔画: 7
    五笔: JF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G
    四角: 60105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名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动词

    (1) 居住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形容词

    通“悝”。忧伤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语尾助词词

    同“哩”

    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英文翻译

    unit of distance; village; lane

    方言集汇

    ◎ 粤语:lei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1 [陆丰腔] li1 [海陆丰腔] li1 li3 [宝安腔] li3 | li1 [客英字典]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1 li3 [台湾四县腔] li1 li3 [梅县腔]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良士上聲開口三等lix/liiolĭə
    [pa]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RRG
    五行:
    仓颉: RQHA
    四角: 66002

    详细解释

    象词

    (1) 一种突然、尖锐的响声 。如:啪!鞭子一挥

    (2) 撞击(两个硬表面)而发出的砰然一声 。如:把书啪的一声合上

    (3) 微弱的或轻微的拍打声

    英文翻译

    syll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paak1
    ◎ 客家话:[宝安腔] bak8 pak7 biak8 [客语拼音字汇] bag6 biag6
    ◎ 潮州话:pah4

    宋本广韵

    lā,la [la]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RUG
    仓颉: RQYT
    四角: 600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拉”。闲扯,闲谈 。如:啦呱(闲聊);人人都愿意和他啦。

    (2) 另见 la

    la

    语气词

    (1) 是语气词“了”( le)和“啊”( a)的合音,兼有语气词“了”和“啊”的作用。

    (2) 用在句末表示喜悦、赞叹、惊奇、气愤。如:我们胜利地完成任务啦!这个比方妙极啦!这可使人感到奇怪啦!你瞧,他连优良作风都丢啦!

    (3) 用在句末,表示情况已经变化或将要出现新的情况。如:队长!我没找到老杨,他上工地去啦;他又要演出啦。

    (4)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解释、劝止。如:你都听明白啦;有错,改了就行啦;这就别提啦。

    (5)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如:你怎么啦?他往哪里走啦?

    (6) 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表示停顿。如:口号声啦,锣鼓声啦,鞭炮声啦,响彻云霄;书啦,报纸啦,笔记本啦,钢笔啦,墨水啦,堆得满桌子都是。

    (7) 另见

    英文翻译

    final particle of asser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laa1
    ◎ 客家话:[梅县腔] la1 [宝安腔] la1 [客语拼音字汇] la1
    ◎ 潮州话:la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