喑嗟

yīn jiē [ yin jie]
注音 一ㄣ ㄐ一ㄝ

词语释义

低声叹息。

词语解释

  1. 低声叹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须臾,復有一人,冠赤幘者,呼亭主,问答如前,復喑嗟而去。”

引证解释

⒈ 低声叹息。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须臾,復有一人,冠赤幘者,呼亭主,问答如前,復喑嗟而去。”

喑嗟的网络释义

喑嗟

  • 喑嗟是汉语词汇,拼音yīn jiē,出自《搜神记》。
  • 汉字详情

    yīn [yin]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UJG
    五行:
    仓颉: RYTA
    四角: 600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音声。本义:小儿哭泣不止)

    (2) 同本义

    喑,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说文》

    (3) 恚怒声。相当于“嗯”

    徐郎见言,大怒:“喑,我教你去捉 太公,主将倒来取救兵!”——《武王伐纣平话》

    (4) 又如:喑哑叱咤(发怒喝叫声);喑呜叱(呵叱怒喝)

    (5) 缄默不语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6) 又如:喑气(不吭声;不说话);喑畏(畏惧不敢出言)

    (7) 因悲伤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如:喑呜(悲咽);喑咽(悲伤哽咽)

    形容词

    (1) 嗓子哑,不能出声;失音

    遂称风疾,喑不能言。——《后汉书·袁闳传》

    此譬犹瘖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墨子》

    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聋之指麾也。——《史记》

    (2) 又如:喑涩(沙哑干涩)

    英文翻译

    to be dumb; the sobbing of infants

    方言集汇

    ◎ 粤语:jam1
    ◎ 客家话:[梅县腔] jim1 [陆丰腔] jim1 [客英字典] am5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jap7 am1 [客语拼音字汇] am4 yim1 [宝安腔] jim1 | am1 | jim5 [海陆丰腔] rim1 rap7 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金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ʔĭĕmqim/ym
    jiē [jie]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UDA
    五行:
    仓颉: RTQM
    四角: 68012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2) 感叹声

    嗟叹使心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唐· 韩愈《师说》

    嗟乎!…非此之由乎。——清· 刘开《问说》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嗟乎(嗟呼。表示感叹);嗟讶(感叹,惊叹);嗟异(感叹称异);嗟悼(哀叹,悲悼)

    (4) 表示呼唤

    嗟,我士,听无哗。——《书·秦誓》

    (5) 又如:嗟来(来,语助);嗟来之食;嗟嗟(表示招呼)

    动词

    (1) 叹息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嗟呀(叹息);嗟咨(慨叹);嗟怨(悲叹;怨恨);嗟伤(叹息伤感)

    (3) 赞叹

    见其所为文,嗟赏之。——《宋史·王质传》

    (4) 又如:嗟仰(赞叹景仰);嗟尚(赞叹嘉尚);嗟赞(赞叹);嗟异(赞叹称异)

    英文翻译

    sigh, alas

    方言集汇

    ◎ 粤语:ze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1 [梅县腔] zia1 zia2 [宝安腔] zia1 [客英字典] zia1 [海陆丰腔] zia1 [客语拼音字汇] jia1
    ◎ 潮州话:z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邪麻三開平聲開口三等tsĭacia/z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