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介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谓隐居的耿介之士。
《宋书·隐逸传·王弘之》:“圣明司契,载德惟新,垂鑑仄微,表扬隐介,默语仰风,荒遐顿首。”
引证解释
⒈ 谓隐居的耿介之士。
引《宋书·隐逸传·王弘之》:“圣明司契,载德惟新,垂鑑仄微,表扬隐介,默语仰风,荒遐顿首。”
隐介的网络释义
隐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藏匿;隐蔽
隐,蔽也。——《说文》
隐,微也。——《尔雅》
隐五刃。——《国语·齐语》。注:“隐藏也。”
则事可以隐定。
隐忌雍蔽之人。——《荀子·致仕》。注:“隐,亦蔽也。”
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吕氏春秋·重言》。注:“隐,蔽也。”
则盘纡隐深。——《文选·嵇康·琴赋》。注:“隐,幽深邃也。”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左传·文公十八年》
故隐居屠间。——《史记·魏公子列传》
可以隐形。——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日月隐耀。——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各隐卷底。——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隐占身体(隐藏、掩护自己真实面目);隐遁(隐藏);隐谋(隐密计划);隐秀(隐藏智慧,不露锋芒或才华);隐候(在暗处等待);隐耀(隐藏光辉,隐藏身体。比喻才华不外露);隐身术(古代方士所隐蔽自己身形而使他人不可见的一种法术);隐冒(隐匿冒充);隐翳(掩蔽;遮蔽);隐掩(遮蔽掩护)
(3) 隐瞒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
上以无隐。——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隐欺(隐瞒欺骗);隐情(隐瞒情况);隐拒(隐瞒抵赖);隐忍(忍耐,不露真情)
(5) 隐测,审度
又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余人,以充军实。——《晋书·庾冰传》
(6) 又如:隐心(审度);隐实(查证落实;核实)
(7) 怜悯
隐其无罪。——《孟子·梁惠王上》
(8) 又如:隐恤(哀怜抚恤);隐恻(恻隐,同情怜惜);隐痛(内心深感苦痛);隐爱(恻隐疼爱);隐愍(怜悯);隐亲(怜悯抚恤)
(9) 隐逸不出
隐者也。——《论语·微子》
反国而隐焉。——明· 顾炎武《复庵记》
(10) 又如:隐辟(隐退回避);隐静(避世隐居);隐学(隐居避世,读书自娱);隐吏(退隐的官吏);隐相(深居简出,不露面)
(11) 塞,堵塞
士不隐塞,庶人不数罟。——《诗·小雅·鱼丽》
(12) 又如:隐塞(堵塞)
(13) 隐没;熄灭
隐武事,行文道。——《国语·齐语》
隐武行文。——《春秋繁露·五行变救》
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南朝· 梁简文帝《咏栀子花》
(14) 又如:隐形(隐没形体);隐灭(隐没消失);隐微(隐约细微);隐显(隐没与显现);隐息(休止);隐忽(时隐时现)
形容词
(1) 精深;微妙
《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
《谷梁》简约而隐要,宜存于世。——《宋书·礼志一》
(2) 又如:隐要(精深简要);隐训(诡僻的训释);隐书(旨意隐秘之书);隐略(隐晦粗略);隐奥(隐晦深奥)
(3) 用同“稳”(
)。安稳;稳定隐练职位。——汉《荡阴令张迁表颂》
即便求隐。——汉《李翕析里桥輔阁颂》
(4) 又如:隐坐(稳坐;安坐)
(5) 威重的样子,深沉稳重
鲜之为人通率,在 高祖坐,言无所隐,时人甚惮焉。而隐厚笃实,瞻卹亲故。——《宋书·郑鲜之传》
(6) 又如:隐冥(深沉含蓄);隐厚(稳重忠厚);隐隐桓桓(威武的样子);隐重(威重)
(7) 宏大 。如:隐虹(长虹)
(8) 忧伤;疾苦 。如:隐隐遑遑(忧愁不妥的样子)
(9) 穷困 。如:隐民(穷人,穷困的人民)
(10) 幽静 。如:隐舍(隐居的房舍);隐秀(幽雅秀丽)
(11) 殷盛
尔乃邑居隐账。——左思《蜀都赋》
(12) 又如:隐赈(富庶繁盛);隐蔼(茂盛的样子)
名词
(1) 矮墙
逾隐而待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2) 痛苦;疾苦
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国语》
(3) 隐居的人
贪夫殉身,圣亦保之;烈士殉名,隐亦好之。——王闿运《邹汉勋传》
(4) 又如:隐佚(隐逸者)
(5) 隐语
齐威王之时喜隐。——《史记·滑稽列传》
(6) 隐衷,隐情
孤癖之隐。——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7) 通“櫽”。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故遂隐栝。——何休《公羊经传解诂序》
夫弃隐栝之法。——《韩非子·难势》
训考量隐栝。——《后汉书·邓训传》
(8) 姓
副词
暗暗地
隐中胸怀。——《聊斋志异·促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eng2(úrng) [揭阳]êng2 [潮阳]ing2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2) 同本义
驷介旁旁。——《诗·郑风·清人》
舍尔介狄。——《诗·大雅·瞻卬》
其虫介。——《淮南子·脩务》
急则用介胄之士。——《史记·老庄甲韩列传》
(3) 又如:介士(穿着甲胄的兵士);介卒(甲兵);介胄(铠甲与头盔、披甲戴盔);介人(武士,甲士);介马(披甲的战马)
(4) 疆界;界限。后作“界”
介,画也。——《说文》。按,八者分也。从人者,取人身之左右以见意。
无此疆尔界。——《诗·周颂·思文》。陆德明释文:“界”作“介。”
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后汉书》
(5) 传宾主之言的人。古时主有傧相迎宾,宾有随从通传叫介
诸侯相见,卿为介。——《荀子·大略》
(6) 又如:介绍;介宾(宾客,贵宾;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的人)
(7) 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 。如:介潭(传说中的介甲虫。为介类的先祖);介鳞(传说中的海生动物。夏食而冬蛰,为鱼鳖类的祖先)
(8) 节操;独特之行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
(9) 戏曲术语。南戏、传奇剧本里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如坐、笑、见面以及鸡鸣、犬吠等 。如:笑介;见介;鸡鸣介;犬吠介
(10) ∶介词的省称
(11) 姓
动词
(1) 披甲
不介马而驰之。——《左传·成公二年》
季氏介其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介者不释。——《史记》
(2) 又如:介胄(披甲戴盔);介马(给战马披甲)
(3) 介入;居中
介居二大国之间。——《左传·襄公九年》
(4) 又如:介和(调解,说合)
(5) 介绍
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李康《命运论》
(6) 又如:介函(介绍信)
(7) 介意;留存
不以介怀。——李延寿《南史》
(8) 又如:介怀(耿耿于怀);介介然(形容心事重重);介心(介意,把不快的事记在心里);介虑(介意忧虑)
(9) 间隔,隔开
前乡崧高,后介大河。——《汉书·翼奉传》
(10) 又引申为挑拨离间。如:介言(间言,离间的话);介然(间隔;隔开);介绝(隔绝)
(11) 佐助
介尔景福。——《左传》
(12) 又如:介眉(祝寿之词);介贰(辅佐);介寿(祝寿之词)
(13) 因;凭借;依靠
介人之宠,非勇也。——《左传·文公六年》
(14) 又如:介持(依凭;仗持)
形容词
(1) 独;特异
夫介异于人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孑不群而介立。——张衡《思玄赋》
介,独也。——《广雅》
如有一介臣。——《书·秦誓》
亦不使一介行李。——《左传·襄公八年》
一介嫡女。——《国语·吴语》
援纳断断之介。——《汉书·孔光传》
(2) 副;次一等
且冢卿无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左传·昭公四年》
(3) 又如:介卿(次一等的卿,位于冢卿之下);介弟(对别人弟弟的尊称);介次(位于市井的小亭);介使(副使);介倅(副手;辅佐者)
(4) 大 。如:介福(大福;洪福);介圭(一尺二寸长的大圭);介寿(长寿。祝寿之辞);介母(大型贝类);介祉(大福)
(5) 善 。如:介人(善人)
(6) 耿介;耿直特异 。如:介廉(正直廉洁);介正(耿直纯正);介白(耿介清白);介决(耿直善断)
(7) 孤傲 。如:介立(独立清高而不迎合流俗);介僻(高傲孤僻);介异(孤高特异);介吝(孤高自爱);介特(孤高,不随流俗)
(8) 这,这么;那,那么 。如:介事(这事;此事)
(9) 坚定 。如:介石(谓操守坚贞);介峙(形容耿介,坚定,不可动摇)
(10) 通“芥”。细微
忧悔吝者存乎介。——《易·系辞上》
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无纤介之祸者。——《战国策·齐策四》
不以往事为纤介。——《汉书·元后传》
(11) 又如:介丘(介邱。微小的土山);介狭(心胸狭隘);介焉(细微的样子)
量词
通“个”。如:一介书生;一介武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ai5 [台湾四县腔] gai5 kie5 kiai5 [客英字典] gai5 [陆丰腔] gai5 [海陆丰腔] gai5 [宝安腔] gai5 [沙头角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e4 gai4 ge4 giai4 gie4 [东莞腔] gai5
◎ 潮州话:g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誡 | 古拜 | 見 | 皆開 | 去聲 | 卦 | 開口二等 | 蟹 | 皆 | kɐi | kraih/ka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