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

kā sī tè dì mào [ka si te di mao]
注音 ㄎㄚ ㄙ ㄊㄜˋ ㄉ一ˋ ㄇㄠˋ

词语释义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汉字详情

[ka]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PTK
五行:
仓颉: RJHR
四角: 63064

详细解释

动词

弟偕行喀血,隐而不言,血气遂大耗。——清· 方苞《弟椒涂墓志铭》

象词

(1) 呕吐、咳嗽的声音

喀,吐声,又欬声。——《篇海类编》

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列子·说符》

(2) 笑声

二房东太太又鸭子叫似的笑起来了:“喀喀,张先生,莫怪。”——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

英文翻译

vomit; used in transliterations

方言集汇

◎ 粤语:haak3 kaa1 kaa3 kak1
◎ 客家话:[宝安腔] kak8 [梅县腔] kak7 [海陆丰腔] kak7 hak7 [客英字典] kak7 [陆丰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kad5 kag5 [台湾四县腔] kak7 hak7
◎ 潮州话:k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格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khrak/qeakɣɒi
[si]
部首: 417
笔画: 12
五笔: ADW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CHML
四角: 428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代词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则。就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形容词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助词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英文翻译

this, thus, such; to lop off; emphatic particle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i1 [客英字典] sii1 [宝安腔] su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陆丰腔] sii1 [梅县腔] se1 [东莞腔] su1 [海陆丰腔] si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sĭesie
[te]
部首: 422
笔画: 10
五笔: TRFF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QGDI
四角: 245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牛,寺声。本义:雄性的牛马)

(2) 同本义

特,朴特,牛父也。——《说文》

凡马,特居四之一。——《周礼·夏官·校人》

特,牡牛也。——《玉篇》

(3) 又如:特处士(赋予公牛以处士头衔);特牛(一头公牛)

(4) 泛指牛

高辛氏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樊绰《蛮书》

(5) 三岁兽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魏风·伐檀》

(6) 敌特;特务 。如:反特;特工

形容词

(1) 独特,特异;突出;特别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韩愈《伯夷颂》

何其无特操与?——《庄子·齐物论》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臣超区区,特蒙神灵。——《后汉书·班超传》

(2) 又如:特达(特别通晓事理);特支(特别支出。源于宋时朝廷发给军士的特别赏赐);特等;特旨(特诏;帝王的特别诏令);特命(特别命令);特绝(卓绝);特表(非凡的仪表)

(3) 。如:特操(独立的操守);特识(独立的见解);特笔(独特的笔法);特见(独特的见解);特士(有独特志向、操行的人物)

副词

(1) 单独;单单;特地

夫国岂特为车哉?——《吕氏春秋·君守》

岂特为宫室哉?——《吕氏春秋·分职》

我特以三国城从之。——《战国策·秦策四》

使韩信特将北击之。——《汉书·张良传》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庄子·逍遥游》

且姑墨、 温宿二王特为 龟兹所置。——《后汉书·班超传》

特怪老人。——清· 周容《芋老人传》

特赏侍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特为天之所厚。——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特特(特地);特骨地(故意地);今特汇上;特为此事而来;特加(特别给与);特遣;特约;特故(特意);特甚(特别厉害);特生(孤独生长,独立生长);特为(独个儿干);特将(独自统率指挥军队)

(3) 只,仅,不过

特以诈佯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示故人。——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特自皇古迄今。——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特为变至微。

英文翻译

special, unique, distinguished

方言集汇

◎ 粤语:dak6
◎ 客家话:[东莞腔] tit8 [台湾四县腔] tit8 [梅县腔] tit8 [沙头角腔] tit8 [宝安腔] tit8 [海陆丰腔] tit8 [客语拼音字汇] tid6 [陆丰腔] tit8 [客英字典] ti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得德開入聲開口一等dʰəkdok
dì,de [di,de]
部首: 334
笔画: 6
五笔: FB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PD
四角: 44112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2)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 杜甫《越女词》

(3)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 同本义,与“天”相对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3)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地宫(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阴间);地脉(风水);地遁(隐入地下;入土而逃)

(4) 地面;陆地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5)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处);地市(地下的市镇);地平(地面平坦)

(6) 土地;田地

殚其地之出。——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湿地;好地;下地干活儿;地头(地上,与天上相对;方面);地灵(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8) 领土,属地;地区 。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战国策·魏策》

(9) 又如:各地;内地;本地;割地(割让领土);

(10) 地方;场所

此地空余黄鹤楼。——唐· 崔颢《黄鹤楼》

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11) 又如:各地文化站;产地(物品出产的地方);坟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迁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无赖)

(12) 地位 。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3) 心意活动的领域 。如:心地;见地;识地

(14) 路程;面积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红楼梦》

(15) 又如:十里地

(16) 居住地 。如:地址;地邻(邻居;邻里)

(17) 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 。如:地子(衬底;花纹的衬托面)

(18) 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 。如:省地县三级

(19) 地主的简称 。如:地富(地主与富农)

(20) 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21) 另见 de

英文翻译

earth; soil, ground; region

方言集汇

◎ 粤语:dei6 deng6
◎ 客家话:[梅县腔]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客英字典]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宝安腔] ti3 [沙头角腔] ti5 [陆丰腔] ti5 [海陆丰腔] ti6
◎ 潮州话:d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四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diih/dihdʰi
mào [mao]
部首: 715
笔画: 14
五笔: EERQ
五行:
仓颉: BHHAU
四角: 26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豹省,皃( 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2)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皃,颂仪也。——《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

夫皃情之华也。——《国语·晋语》

貌思恭。——《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

貌耸神溢。——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人之貌有与也。——《庄子·养生主》

子产蹴然改容更貌。——《庄子·德充符》

貌甚寝。——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貌团团(形容面容姣圆、丰润的样子);貌侵(容貌丑陋);貌妍(容貌美丽);貌寝(相貌丑陋、消瘦);貌状(外貌;形象);貌容(容貌);貌色(容貌);貌肖(形貌相似)

(4) 外表的形象,外观

貌恭而心不服。——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貌为风厉(表面上做出严厉的样子);全貌(事物的全部情况;全部面貌);貌似(面貌相似。或指事物外表相似而内在不同)

(6) 神态,面部神情

貌若男子所以恭敬,妇人之所以姣好也。——《说苑·脩文》

貌若甚戚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貌禅(面部表情如僧徒入神。形容入神的样子)

(8) 通“緢”。细微的丝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书·吕刑》。《说文》引作“帷緢。”

英文翻译

countenance, appear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maa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au6 [陆丰腔] mau6 [沙头角腔] mau5 [客英字典] mau5 [东莞腔] mau3 [梅县腔] mau5 [宝安腔] mau3 [台湾四县腔] mau5 [客语拼音字汇] mau4
◎ 潮州话:m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六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敎去聲開口二等mrauh/meawm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