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聚山林

xiào jù shān lín [ xiao ju shan lin]
繁体 嘯聚山林
注音 ㄒ一ㄠˋ ㄐㄨˋ ㄕㄢ ㄌ一ㄣ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我这伙好汉,非比啸聚山林之辈。”

成语用法

啸聚山林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啸聚山林的网络释义

啸聚山林

  • 啸聚山林,汉语成语,拼音为xiào jù shān lín,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 啸聚山林造句

    盗匪攻城?这不太可能吧!这群强盗啸聚山林,平时最怕的就是官兵攻打山寨,怎么还敢来攻打县城?
    当年宋军大败,势以难回,不愿降者便啸聚山林,做了散匪。
    啸聚山林自立为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之后怀恨的程远志一部与在九原境内啸聚山林的邓茂一部集合,在他成家的当晚灭其一家。
    重生前,他啸聚山林,快意恩仇,最后壮烈牺牲在抗日前线。
    某乃是幽州牧刘公部下威远将军,尔等在此啸聚山林危害百姓,何不早降?
    四叔,咱啸聚山林不就是造反吗?
    众人的好奇心渐渐被陈宫勾引了起来,这股贼人听着和一般的山匪有着明显的不同,倒像是啸聚山林的义军。
    我军啸聚山林,已抢掠为生,初次下山,难免发生抢劫之事,大家莫为此事伤了和气。
    尔等不在家安心务农,却啸聚山林,难道不怕朝廷问罪么?
    所以不论早年间猖狂肆虐的捻匪,还是近时期啸聚山林的马贼,都不曾构成对平安镇的威胁。
    此时,刘仙芝、黄巢已起义一年有余,唐朝各地相继爆发了许多小股的灾民暴动,更有一些流氓无赖趁机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祸害百姓。
    恰逢邻村有几个闲汉终日念叨些什么啸聚山林,劫富济贫。
    闵大哥说目前还有些问题,咱们招兵很不容易,不像官府可以正大光明,只能招些无业的游民和啸聚山林的好汉,所以速度还是慢了些。
    占山为王,啸聚山林,与星辰异族、外星人族还有他们看不惯的人对抗,打家劫舍,锄强扶弱,也做过不少好事。
    一十一岁即组乞儿帮,帮众皆为贱鄙之丐,此等卑贱之徒,谋害乡里无仁,胁迫民夫无情,啸聚山林,烧杀抢掠,屠官毁衙。
    他们一起啸聚山林,打架劫舍,为非作歹,上拒笔官府精兵,下与武林豪杰为敌,被江湖正道视为魔教妖人。
    梁山贼人已被正法一年之久,特张此告示以表张叔夜、云天彪、陈希真等众将之功,望尔等切莫学其啸聚山林,造反叛国,不然,必亡于刀剑之下。
    从他爷爷那一辈就在东三省啸聚山林,占山为王。
    我们没办法,只好啸聚山林,打劫为生。

    汉字详情

    xiào [xiao]
    部首: 319
    笔画: 11
    五笔: KVIJ
    五行:
    仓颉: RLLL
    四角: 65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2) 同本义

    啸,吹声也。——《说文》

    其嘨也歌。——《诗·召南·江有汜》

    不嘨不指。——《礼记·内则》

    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封氏闻见记》

    登东皋以舒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俯仰啸歌。——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修木而啸。——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啸傲林泉(在幽静的山林泉水环抱中隐居);啸吟(长啸哀叹);啸指(以指夹唇吹之作声)

    (4) 呼召,号召

    嘨者,谓若有所召命,若齐庄抚楹而歌耳。——《匡缪正俗》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楚辞》

    (5) 又如:啸引;啸召(呼唤;召唤);啸合(召唤聚集);啸侣(呼叫同类;召唤同伴);啸侣命俦(召唤同伴);啸命(高声命令)

    (6) 鸟兽等的长声鸣叫

    虎啸猿啼。——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乳虎啸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7) 又如:鸟啸;啸萃(鸣叫而聚集);啸吼(长声吼叫);啸风(呼风);风嘶雨啸

    英文翻译

    roar, howl, scream; whistle

    方言集汇

    ◎ 粤语:siu3
    ◎ 潮州话:sau3

    宋本广韵

    [ju]
    部首: 605
    笔画: 14
    五笔: BCT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EHHO
    四角: 17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2) 同本义

    聚,会也。——《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

    一年而所居成聚。——《史记·五帝纪》

    聚曰序。——《史记·平帝纪》

    所止聚落化其德。——《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

    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刘向《说苑》

    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枚乘《上书谏吴王》

    (3) 又如:聚落(村落里邑,人群聚居的地方)

    (4) 众;集团;一伙

    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左传·成公十三年》

    陈人恃其聚。——《左传·哀公十七年》

    (5) 又如:聚观(群聚观看);聚口(犹齐声)

    (6) 地名 。在今山西省绛县东南

    动词

    (1) 会合;聚集

    而发于众心之所聚。——《管子·君臣上》

    聚室而谋日。——《列子·汤问》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鸣锣聚众。——《广东军务记》

    聚至百有余乡。

    (2) 又如:聚散浮生(指人生聚散无定。浮生:人活着的时候是虚浮无定的);聚麀之诮(比喻和不三不四的女人鬼混在一起,遭人耻笑。麀:母鹿,泛指母兽);聚寇(聚集起来的盗寇)

    (3) 积蓄,累积

    聚菽粟。——《墨子·尚贤中》

    我今将畜积并聚之于仓廪。——《荀子·王制》

    (4) 又如:聚沙成塔;聚米(堆积米粒做成模型以说明军事形势,运筹决策;米堆。形容矮小);聚货(聚集货物)

    (5) 征集

    太医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说》

    (6) 使民众聚居

    大叔完聚。(完;修好城墙。)——《左传》

    英文翻译

    assemble, meet together, col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zeoi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5 [东莞腔] ci5 [海陆丰腔] ci6 [陆丰腔] ci6 [沙头角腔] ci5 [客语拼音字汇] qi4 [客英字典] ci5 ci1 [梅县腔] ci5 [宝安腔] c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慈庾上聲合口三等zyox/dziuudzʰĭu
    shān [shan]
    部首: 325
    笔画: 3
    五笔: MMM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mountain, hill, 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1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八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閒山開平聲開口二等ʃænsren/shaen
    lín [li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S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DD
    四角: 449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forest, grov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lam4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尋侵A平聲開口三等侵Alĭĕm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