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2) 同本义
商,从外知内也。——《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
商,度也。——《广雅》
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商略(估计);商算(计算);商度(测量);商羊(传说中一种能预知雨的鸟);商谜(猜谜);商功(古代九章算术之一,即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的方法)
(4) 引申为商议,商讨;商量
商兑。——《易·兑》。注:“商量裁判之谓也。”
操与众商议,欲立 植为世子。——《三国演义·杨修之死》
(5) 又如:商通(勾通;相互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协商;商校(商度,衡量);商串(商量串通);商决(商量决定);商宜(商量如何处理);商订(商讨订正);商借(商量借用);商通(彼此商量并取得一致意见);商论(磋商讨论);商略(商讨)
(6) 经商,贩卖货物
商旅不行。——《易·复》
商而无盈。——王充《论衡》
(7) 又如:商市(买卖货物的场所)
(8) 揣测,臆度
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王充《论衡》
名词
(1) 商业
商不出,则三宝绝。——《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经商;商利(经商的利润);商道(通商的道路);商铺(商店);商棍(商界的不良分子)
(3) 商人
郑商人 弦高将市于 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盐铁论·本议》
(4) 又如:布商;坐商;商凭(商人的营业证);商民(商贾,商沽。商人)
(5) 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如: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商音(五音中的商音);商歌(悲凉的歌)
(6) 两数相除的结果 。如:商等于几
(7) 中国古代朝代的名称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所建,都亳。中经几次迁都,盘庚时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因亦称殷。传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如: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名“大乙”)
(8) 秋季 。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因以商指秋季
(9) 春秋时诸侯国宋的别称 。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商
(10) 象声词。铃摇击的声音
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老残游记》
(11) 星宿名,指心宿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12) 通“章”。篇章,乐竟为一章,引申为诗文的篇章
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荀子·王制》
观民风俗,审诗商,命禁邪言,息淫声。——汉· 贾谊《新书·辅佐篇》
(13) 姓。如:商君(即“商鞅”。因封于“商”,故称“商君”);商均(虞舜子。名“均’,因封于“商”,故称“商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ong1 [梅县腔] shong1 [台湾四县腔] song1 [客英字典] shong1 [宝安腔] song1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东莞腔] song1 [沙头角腔] song1 [陆丰腔] dit7 sh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商 | 式羊 | 書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sjang | ɕĭaŋ |
详细解释
juān
动词
(1) 把禽畜关在栅栏里
鼻赤象,圈巨狿。——《文选·张衡·西京赋》
(2) 又如:把羊群圈起来
(3) 把犯人拘禁起来 。如:圈闭(禁闭);圈禁(禁闭于空房);圈留(挽留)
(4) 闷在;关闭
我只恨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红楼梦》
(5) 另见
juàn
名词
(1) (形声。从囗(
,表示被围),卷声。本义:家畜的小围栏)(2) 同本义
圈,养畜之闲也。——《说文》
圈属。——《管子·立政》。注:“羊豕之类也。”
登虎圈。——《汉书·张释之传》。注:“养兽之所。”
从行登虎圈。——《史记·张释之列传》
(3) 又如:圈牢(关养家畜的地方);圈槛(圈禁野兽的栅栏);羊圈;猪圈;狗圈
(4) 国,城邑
大圈闳闳,小圈交之。——汉· 扬雄《太玄·交》
(5) 另见
quān
名词
(1) 通“棬”。曲木做成的饮器
毋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礼记》
(2) 注:“屈木所为,谓厄匜之属。”
似圈似臼。——《庄子·齐物论》
(3) 圈子,环行物
天下为之圈。——《淮南子·原道》
(4) 又如: 眼圈;画个圈;银项圈;包围圈
(5) 区域;范围
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淮南子》
(6) 圈套,引诱人上当或受害的计谋 。如:圈围
动词
(1) 形成一个圆环 。如:用木栏把房地圈起来;圈地(圈占的土地)
(2) 用圈作记号
圈去到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复圈去而改为入。
(3) 又如:圈声(用红笔在句子停顿处加圈);圈占(划定界限并占领之)
(4) 弯曲 。如:把胳膊圈过来;拱着腰圈着腿走路;圈盘腿(向外弯曲的畸形腿)
量词
(1) 计量环形事物 。如:一圈钢丝;打了六圈麻将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n1 [客语拼音字汇] kian1 [梅县腔] kian1 kian5 kwan1 [宝安腔] ken1 [客英字典] ken1 ken5 [海陆丰腔] kien1 [沙头角腔] kien2 [东莞腔] ken1 [陆丰腔] kian1 [梅县腔] kian1
◎ 潮州话:kuang1(khuang) kou1(kho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chóng形容词 (1) (字源见“重” )(2) 重复,重叠 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注:“复笮也。” 设重帘。——《周礼·掌次》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王无重世之德。——《史记·春申君传》 重金兼紫。——《后汉书·吕强传》 圜有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3) 又如:这两个例子重了;重句(重复的文句);重字(重复的字);重卦(重叠八卦);重席(重叠的垫席);重轩(双重栏杆) (4) 双,成对 盖二以重。——《仪礼·少牢礼》 (5) 又如:重五(阴历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重瞳(传说舜与项羽眼中有两个瞳仁) (6) 多 重器备。——《左传·成公二年》。注:“犹多也。” (7) 又如:重围(层层包围);重楼(道教称气管为重楼。认为气管有十二节,故又叫十二节重楼);重铠(多重的护身铁甲);重听(听觉不灵) (8) 深(指距离) 。如:重堂(内堂);重渊(深渊);重基(高山) (9) 在家庭关系中,属于比 大或小或疏远一些的辈份、亲属的 。 如:重孙;重庆(祖父母、父母都健在) 副词 (1) 再次,另一次,重新,又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重,再也。——《广雅》 面谀以重陛下过。——《史记·李斯传》。索隐:“再也。” (2) 又如:重逢;重科(重新判罪);重行(再次);重光(指日光再现) 量词 (1) 层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兵围数重;一重束缚;重屋(两层的房屋) (3) 种,件 。如:这一重公案 动词 (1) 怀孕 人有重身。——《素问·奇病论》 (2) 又如:重身(怀孕);重马(怀孕的马) (3) 另见 zhòng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 ),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 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2) 同本义 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说文》 引重致远。——《易·系辞》。虞注:“坤为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重币也。——《战国策·齐策四》 重于九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花重锦官城。—— 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重器(象征国家政权的宝器);重绢(厚重的好绢);军令重于山;沉重(分量大;程度深);笨重(庞大沉重);过重(行李、信件等超过规定的重量);重负荷;重囚(指犯有重罪的囚犯);重孝(最重的丧服) (4) 指音强 宫谓之重。——《尔雅》。孙注:“宫音浊而迟,故曰重也。” 其声重厚,如君之德。——《汉书·律历志》 (5) 又如:重读;重音 (6) 大 引重鼎不程其力。——《礼记·儒行》。注:“大鼎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吕氏春秋》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以求重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7) 又如:重赀(数量很大的钱财);重科(重大的罪);重寄(重大的付托);重才(大才);重治(大治);重柄(大权);重星(大星);重德(大德) (8) 庄重,慎重 存之欲其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9) 又如:重人(稳重谨慎的人);重迟(稳重,持重);重固(稳固);重誓(庄重的誓言);重毅(庄重坚毅);重诺(信守诺言);重始(慎重于事物、行为的开始);重详(慎重思考);重慎(慎重);重举(举动慎重) (10) 重要;紧要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重于社稷。——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重于三十年前。——孙文《序》? (11) 又如:重列(重要的位次,要职);重位(重要职位,高位);重路(重要的行政区域);重质(重要人质);重职(重要官职) (12) 贵重;尊贵 珍器重宝。——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重客(贵客);重敬(敬重);重礼(尊重礼仪);重直(犹高价);重货(指金银等贵重财物);重钜(昂贵) (14) 浓厚;浓重 。如:重色(指深浓的颜色);重冰(指厚的冰层);重意(深情厚意);重碧(深绿色) (15) 严肃;严明 重罚不用。——《韩非子·五蠹》 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16) 又如:重法(严酷的刑法);重辟(死刑) (17) 严重 杀人重囚。——清· 方苞《狱中杂记》 (18) 又 情稍重。 (19) 重浊 。如:重气(呼吸困难急促;闷气);重滞(凝滞;阻塞);重迟(迟钝;迟缓;很不敏捷);重涩(迟钝) 名词 (1) 重量 千钧之重,人不轻举。——汉· 桓宽《盐铁论》 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周礼·考工记》 重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皮重;失重;体重;载重;荷重;净重;空重;承重;比重;举重;毛重 (3) 指辎重。军中载运粮食、器物的车子 楚重至于 邲。——《左传·宣公十二年》 (4) 又如:重车(古时的战车。装载衣食的车子);重载(古时谓装载辎重等货物) (5) 权力,权势 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韩非子》 (6) 又如:重爵(崇高的爵位);重权(重大权力) (7) 姓 动词 (1) 重视;尊重 古者重冠礼。——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我所高重者。——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益重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雅重瑞名。——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重文(重视文事);重民(古代重视农业,所以称农民为重民);重言(为人所推重的语言。重视言语);重身(重视身高);重调查研究;重生(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重年(敬重老年人) (3) 加重;增加 是重吾不德也。——《汉书·文帝纪》 (4) 又如:重比(从严议罪,从重拟刑);重困(加重困苦);重使(加重役使);重怒(增添愤怒);重税(从重征税) (5) 崇尚;推崇 。如:重气(崇尚气节);重学(尊尚学术) (6) 通“动”( )影响且晋人蹙忧以重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候人不可重也。——《管子·侈靡》 副词 (1) 极;甚;十分 重寒则热。——《素问·阴阳应象》 (2) 特别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史记》 (3) 另见 英文翻译heavy, weighty; double
方言集汇◎ 粤语:cung4 cung5 zu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ng1 chung5 chung2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cung2 cung4 [客英字典] chung5 chung2 [东莞腔] cung2 cung1 [沙头角腔] cung5 cung1 [陆丰腔] chung3 chung1 chung3 [梅县腔] chung1 chung2 chung5 [台湾四县腔] cung1 cung5 cung2 [宝安腔] cung3 | cung2 | cung1 [梅县腔] cung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象物体叠放在“俎”上。本义:重叠) (2) 同本义 曡,重也,积也。——《苍颉篇》 阳始出奥舒、曡。——《书·太元乐》。注:“积也。” 虽累叶百叠,而富强相继。——《文选·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叠石为山;叠暴(显露;指人激动时青筋鼓出来);叠字(单字的重叠);叠雪(重叠飞扬的雪花) (4) 折,折叠,交叠,指用对折或交叠的方法减少长度或宽度 。如:叠被子;叠衣服 (5) 振作 只好叠着精神,稳着步儿,探着腰儿,挺着胸儿…望前而行。——《镜花缘》 (6) 轻击 。如:叠鼓(轻轻地连续击鼓) (7) 惧怕 莫不震叠。——《诗·周颂·时迈》 副词 连续;接连 。如:叠次(迭次。一次又一次);叠连(重复;连接);叠接(连续收到) 量词 (1) 堆在一起或逐个堆放的大量东西 。如:一叠纸;一叠钞票 (2) 一簇结合着的但并非捆在一起的相似的条状物 。如:她的手中拿着一叠信 英文翻译pile; be piled up; fold up
方言集汇◎ 粤语:dip6
◎ 潮州话:tah8 (thâh)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