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鼓不用重锤敲

xiǎng gǔ bù yòng zhòng chuí qiāo [xiang gu bu yong zhong chui qiao]

词语释义

"本义:一面上乘的鼓,鼓面质量好,不用很大的劲敲就会很响。

汉字详情

xiǎng [xiang]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TM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HBR
四角: 670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2) 同本义

響,声也。——《说文》

炎光飞响。——《剧秦美新》

黄玉响应。——《史晨奏铭》

其受命也如响。——《易·系辞》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上》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响臻(响应纷至);响彻;响效(同响应)

(4) 声音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响丁丁(响泠泠。形容清脆的响声);响卜(借听到声音来占卜吉凶);响钞(指硬币)

(6) 音讯

(邓) 艾得书,大喜,即报书。——《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蜀书》:思闻嘉响。

动词

(1) 清晰地发出声音

村北响缲车。——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又如:响榧子(以拇指与中指摩擦发出响声);响鞭;门铃响了;大钟响了;响房(旧俗结婚日,喜轿出发前,先在新房前奏乐击鼓,称为响房)

(3) 开口说话 。如:响起(吭声;声张);不声不响

形容词

(1) 声音大 。如:屋外马达声太响

(2) 说话有影响或声名远扬 。如:响当(形容人有本领、有名气);话说得响;名字很响

量词

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如:鸣炮十响

英文翻译

make sound, make noise; s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hoe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ong3 [陆丰腔] hiong3 [梅县腔] hiong3

宋本广韵

[gu]
部首: 1301
笔画: 13
五笔: FKU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TJE
四角: 441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动词

(1) 击鼓进攻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如:鼓风

英文翻译

drum; beat, top, strike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沙头角腔]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陆丰腔] shi6 gu3 [东莞腔] gu3 [梅县腔] gu3 ku1 [宝安腔] g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公戸上聲開口一等kukox/kuu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yòng [yong]
部首: 526
笔画: 5
五笔: ET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Q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 同本义

用,可施行也。——《说文》

用,以也。——《苍颉篇》

利用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书》

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书·微子》

乘其财用出入。——《周礼·宰夫》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齐, 子产用之 郑, 商君用之 秦, 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用水彩。——蔡元培《图画》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用不着(没办法);备用(准备着供随时使用);实用(实际使用);拆用(拆开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长(使用长武器);用板(使用诏书);用计(使用计谋);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用钱(使用钱币);用药(使用药物)

(4)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当);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叙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用贤(任用贤人)

(6)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子·用间》

(7) 又如:用间(运用间谍);用计铺谋(安排计谋;出谋划策);用长(运用其所长);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运用心思);用智(运用智谋)

(8) 治理;管理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众)

(10) 出力;效命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商君书》

(11) 又如:用精(专心一意)

(12) 需要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与韩荆州书》

(13) 又如:不用

(14) 吃;饮 。如:用茶(饮茶,喝茶);用膳(吃饭);用餐(吃饭);用烟(吸烟,抽烟)

(15) 执政;当权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

(16) 行事;行动

经称鹏之用,其将飞也必待海之运,其飞也必以怒。——明· 徐渭《赡张君序》

名词

(1) 功用;功能

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

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唐· 韩愈《原毁》

其用不足称。——唐· 韩愈《原毁》

灵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用有二。——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用头(用途)

(3) 器用;物质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费用,资财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兵精足用。——《资治通鉴》

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家常之用。

介词

(1) 因;由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 又如:用逸待劳(以逸待劳);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

(3) 凭,拿

何用识夫婿。——《乐府诗集·陌上桑》

高蝉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因,因为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1) 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明淫于家,用殄厥也。——《书·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书·盘庚下

英文翻译

use, employ, apply, operate; use

方言集汇

◎ 粤语:jung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ung5 [客英字典] jung5 [海陆丰腔] rung6 [客语拼音字汇] yung4 [台湾四县腔] jung5 [宝安腔] jung3 [陆丰腔] jung6 [梅县腔] jung5 [东莞腔] j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余頌去聲開口三等jyungh/jvnqjĭwoŋ
zhòng,chóng [zhong,chong]
部首: 708
笔画: 9
五笔: TG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JWG
四角: 20105

详细解释

chóng

形容词

(1) (字源见“重” zhòng)

(2) 重复,重叠

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注:“复笮也。”

设重帘。——《周礼·掌次》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王无重世之德。——《史记·春申君传》

重金兼紫。——《后汉书·吕强传》

圜有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3) 又如:这两个例子重了;重句(重复的文句);重字(重复的字);重卦(重叠八卦);重席(重叠的垫席);重轩(双重栏杆)

(4) 双,成对

盖二以重。——《仪礼·少牢礼》

(5) 又如:重五(阴历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重瞳(传说舜与项羽眼中有两个瞳仁)

(6) 多

重器备。——《左传·成公二年》。注:“犹多也。”

(7) 又如:重围(层层包围);重楼(道教称气管为重楼。认为气管有十二节,故又叫十二节重楼);重铠(多重的护身铁甲);重听(听觉不灵)

(8) 深(指距离) 。如:重堂(内堂);重渊(深渊);重基(高山)

(9) 在家庭关系中,属于比 大或小或疏远一些的辈份、亲属的 。 如:重孙;重庆(祖父母、父母都健在)

副词

(1) 再次,另一次,重新,又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重,再也。——《广雅》

面谀以重陛下过。——《史记·李斯传》。索隐:“再也。”

(2) 又如:重逢;重科(重新判罪);重行(再次);重光(指日光再现)

量词

(1) 层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兵围数重;一重束缚;重屋(两层的房屋)

(3) 种,件 。如:这一重公案

动词

(1) 怀孕

人有重身。——《素问·奇病论》

(2) 又如:重身(怀孕);重马(怀孕的马)

(3) 另见 zhòng

zhòng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 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 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2) 同本义

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说文》

引重致远。——《易·系辞》。虞注:“坤为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重币也。——《战国策·齐策四》

重于九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花重锦官城。—— 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重器(象征国家政权的宝器);重绢(厚重的好绢);军令重于山;沉重(分量大;程度深);笨重(庞大沉重);过重(行李、信件等超过规定的重量);重负荷;重囚(指犯有重罪的囚犯);重孝(最重的丧服)

(4) 指音强

宫谓之重。——《尔雅》。孙注:“宫音浊而迟,故曰重也。”

其声重厚,如君之德。——《汉书·律历志》

(5) 又如:重读;重音

(6) 大

引重鼎不程其力。——《礼记·儒行》。注:“大鼎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吕氏春秋》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以求重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7) 又如:重赀(数量很大的钱财);重科(重大的罪);重寄(重大的付托);重才(大才);重治(大治);重柄(大权);重星(大星);重德(大德)

(8) 庄重,慎重

存之欲其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9) 又如:重人(稳重谨慎的人);重迟(稳重,持重);重固(稳固);重誓(庄重的誓言);重毅(庄重坚毅);重诺(信守诺言);重始(慎重于事物、行为的开始);重详(慎重思考);重慎(慎重);重举(举动慎重)

(10) 重要;紧要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重于社稷。——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重于三十年前。——孙文《序》?

(11) 又如:重列(重要的位次,要职);重位(重要职位,高位);重路(重要的行政区域);重质(重要人质);重职(重要官职)

(12) 贵重;尊贵

珍器重宝。——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重客(贵客);重敬(敬重);重礼(尊重礼仪);重直(犹高价);重货(指金银等贵重财物);重钜(昂贵)

(14) 浓厚;浓重 。如:重色(指深浓的颜色);重冰(指厚的冰层);重意(深情厚意);重碧(深绿色)

(15) 严肃;严明

重罚不用。——《韩非子·五蠹》

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16) 又如:重法(严酷的刑法);重辟(死刑)

(17) 严重

杀人重囚。——清· 方苞《狱中杂记》

(18) 又

情稍重。

(19) 重浊 。如:重气(呼吸困难急促;闷气);重滞(凝滞;阻塞);重迟(迟钝;迟缓;很不敏捷);重涩(迟钝)

名词

(1) 重量

千钧之重,人不轻举。——汉· 桓宽《盐铁论》

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周礼·考工记》

重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皮重;失重;体重;载重;荷重;净重;空重;承重;比重;举重;毛重

(3) 指辎重。军中载运粮食、器物的车子

楚重至于 邲。——《左传·宣公十二年》

(4) 又如:重车(古时的战车。装载衣食的车子);重载(古时谓装载辎重等货物)

(5) 权力,权势

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韩非子》

(6) 又如:重爵(崇高的爵位);重权(重大权力)

(7) 姓

动词

(1) 重视;尊重

古者重冠礼。——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我所高重者。——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益重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雅重瑞名。——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重文(重视文事);重民(古代重视农业,所以称农民为重民);重言(为人所推重的语言。重视言语);重身(重视身高);重调查研究;重生(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重年(敬重老年人)

(3) 加重;增加

是重吾不德也。——《汉书·文帝纪》

(4) 又如:重比(从严议罪,从重拟刑);重困(加重困苦);重使(加重役使);重怒(增添愤怒);重税(从重征税)

(5) 崇尚;推崇 。如:重气(崇尚气节);重学(尊尚学术)

(6) 通“动”( dòng)影响

且晋人蹙忧以重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候人不可重也。——《管子·侈靡》

副词

(1) 极;甚;十分

重寒则热。——《素问·阴阳应象》

(2) 特别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史记》

(3) 另见 chóng

英文翻译

heavy, weighty; double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cung5 zu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ng1 chung5 chung2 [客语拼音字汇] cung1 cung2 cung4 [客英字典] chung5 chung2 [东莞腔] cung2 cung1 [沙头角腔] cung5 cung1 [陆丰腔] chung3 chung1 chung3 [梅县腔] chung1 chung2 chung5 [台湾四县腔] cung1 cung5 cung2 [宝安腔] cung3 | cung2 | cung1 [梅县腔] c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容平聲開口三等ɖʰĭwoŋdryung/divng
chuí [chui]
部首: 506
笔画: 13
五笔: QTG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OPHJM
四角: 82715

详细解释

量词

(1) (形声。从金,垂声。本义:古代重量单位) 同本义

(2) 八铢

锤,八铢也。——《说文》

有千金之璧,而无锱锤之礛诸。——《淮南子·诠言》

(3) 十二两

虽割国之锱锤以事人。——《淮南子·诠言》

(4) 六铢

铢六则锤。——《风俗通义》

名词

(1) 槌子,俗称榔头 。如:铁锤;钉锤;锤骨(内耳听骨之一;形状似锤子)

(2) 古兵器名。柄的上头有一个金属圆球 。如:铜锤

(3) 秤砣 。如:秤锤;锤钩(指衡器。钩指秤钩)

(4) 锤形物

曾招渔侣下清浔,独茧初随一锤深。——唐· 陆龟蒙《顷自桐江得一钓车》

动词

(1) 打;击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石灰吟》

(2) 又如:锤锻(锤击;锻造);锤淬(锤击并淬火);锤炉(锻打)

英文翻译

balance weight on scale; hammer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4

宋本广韵

qiāo [qiao]
部首: 424
笔画: 14
五笔: YMKC
五行:
仓颉: YBYE
四角: 01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高声。攴, ,轻击。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本义:敲击,叩打)

(2) 同本义 ?

敲,击头也。——《说文》

夺之杖以敲之。——《左传·定公二年》。释文:“击声也。”

下见共王五伯,将敲其头矣。——《吕氏春秋·当务》

僧敲月下门。——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欲着敲字。

作推敲之势。

作敲字佳矣。

敲剥天下。——清· 黄宗羲《原君》

(3) 又如:敲扑(拷打);敲丝(银子。古时银锭上面都敲有圆纹,故称);敲枰(下棋);敲翻(打断)

(4) 推敲 。如:敲一敲实(摸底;探虚实);敲句(推敲语句);敲吟(推敲吟诵诗句);敲推(推敲);敲磕(推敲,琢磨);敲诗(推敲诗句)

(5) 敲诈 。如:敲削(敲剥。敲诈剥削);敲磕(敲诈);敲磨(犹敲剥);敲镘儿(敲诈钱财)

名词

短杖式的刑具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strike, beat, pound, hammer; rap

方言集汇

◎ 粤语:haa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au5 kau1 [客语拼音字汇] kau4 [陆丰腔] kau1 [客英字典] kau1 [海陆丰腔] kau5 kau1 [梅县腔] kau5 kau1 kiau1 [东莞腔] kau5 [宝安腔] k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口交平聲開口二等khrau/qeaukʰ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