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响箭
(1) 在飞行过程中可以发出响声的箭
词语解释
即鸣镝。古称嚆矢。射时发出响声的箭。
《水浒传》第十一回:“ 朱贵 把水亭上窗子开了,取出一张鹊画弓,搭上那一枝响箭,覷着对港败芦折苇里面射将去。”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弧矢》:“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响箭过处,就有无数骑马的从林子里奔出来。”
引证解释
⒈ 即鸣镝。古称嚆矢。射时发出响声的箭。
引《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把水亭上窗子开了,取出一张鹊画弓,搭上那一枝响箭,覷着对港败芦折苇里面射将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弧矢》:“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响箭过处,就有无数骑马的从林子里奔出来。”
响箭的国语词典
射出时会发出声音的箭。参见「嚆矢」条。《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响箭过处,就有无数骑马的从林子里奔出来。」。
响箭的网络释义
响箭 (香港2006年洪金宝计划投拍的电影)
响箭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2) 同本义
響,声也。——《说文》
炎光飞响。——《剧秦美新》
黄玉响应。——《史晨奏铭》
其受命也如响。——《易·系辞》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上》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响臻(响应纷至);响彻;响效(同响应)
(4) 声音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响丁丁(响泠泠。形容清脆的响声);响卜(借听到声音来占卜吉凶);响钞(指硬币)
(6) 音讯
(邓) 艾得书,大喜,即报书。——《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蜀书》:思闻嘉响。
动词
(1) 清晰地发出声音
村北响缲车。——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又如:响榧子(以拇指与中指摩擦发出响声);响鞭;门铃响了;大钟响了;响房(旧俗结婚日,喜轿出发前,先在新房前奏乐击鼓,称为响房)
(3) 开口说话 。如:响起(吭声;声张);不声不响
形容词
(1) 声音大 。如:屋外马达声太响
(2) 说话有影响或声名远扬 。如:响当(形容人有本领、有名气);话说得响;名字很响
量词
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如:鸣炮十响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ong3 [陆丰腔] hiong3 [梅县腔] hiong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2) 同本义
箭,矢竹也。——《说文》
其利金锡竹箭。——《周礼·职方氏》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尔雅·释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记》
(3) 又如:箭笋(箭竹嫩笋);箭茁(笋芽);箭萌(小笋);箭筠子竹(一种竹棍子);箭笄(竹制的簪子)
(4) 搭在弓弩上发射的竹制武器
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船往如箭。——《资治通鉴》
(5) 又如:箭羽(箭上的羽毛);箭衣(古代弓箭手穿的衣服。后来成为一种长礼服);箭壶(盛箭的囊袋);箭袖(又名马蹄袖。一种便于射箭的袖口,上面较长可以盖住手,下面较短)
(6) 古代置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
(7) 又如:箭水(漏壶的水);箭刻(箭漏的刻度);箭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箭滴(漏箭随水浮沉,不断移动。滴:漏壶滴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en5 [陆丰腔] tsian5 [海陆丰腔] zien5 [客英字典] zien5 [沙头角腔] zien5 [东莞腔] zen5 [梅县腔] zien5 [宝安腔] zen5 [客语拼音字汇] jian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箭 | 子賤 | 精 | 仙A開 | 去聲 | 霰 | 開口三等 | 山 | 仙A | tsĭɛn | cienh/zie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