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搨

xiǎng tà [xiang ta]
繁体 響搨

词语释义

亦作“响拓”。

词语解释

  1. 亦作“ 响拓 ”。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把纸、绢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双钩填墨。传世 晋 唐 法书多数是响拓本。

    《说郛》卷十二引 宋 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古今石刻辨》:“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 龚自珍 《重摹宋刻洛神赋九行跋尾》:“ 柳公权 实见十三行,响搨行世。” 王国维 《观堂集林·<说文>所谓古文说》:“ 吴清卿 中丞则谓《説文》中古文皆不似今之古鐘鼎,亦不言某为某鐘、某为某鼎字,必响拓以前,石器无毡墨传布, 许君 未能足徵。”

引证解释

亦作“响拓 ”。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把纸、绢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双钩填墨。传世晋唐法书多数是响拓本。

《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今石刻辨》:“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龚自珍《重摹宋刻洛神赋九行跋尾》:“ 柳公权实见十三行,响搨行世。”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文>所谓古文说》:“ 吴清卿中丞则谓《説文》中古文皆不似今之古鐘鼎,亦不言某为某鐘、某为某鼎字,必响拓以前,石器无毡墨传布, 许君未能足徵。”

响搨的国语词典

古代复制书法的方法。在墙上打洞,将字帖蒙上油纸,放在洞口,利用洞外阳光透过字帖背面,以便钩摹,称为「响搨」。

响搨的网络释义

响搨

  • 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把纸、绢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双钩填墨。传世 晋 唐 法书多数是响拓本。
  • 汉字详情

    xiǎng [xiang]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TM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HBR
    四角: 670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2) 同本义

    響,声也。——《说文》

    炎光飞响。——《剧秦美新》

    黄玉响应。——《史晨奏铭》

    其受命也如响。——《易·系辞》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上》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响臻(响应纷至);响彻;响效(同响应)

    (4) 声音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响丁丁(响泠泠。形容清脆的响声);响卜(借听到声音来占卜吉凶);响钞(指硬币)

    (6) 音讯

    (邓) 艾得书,大喜,即报书。——《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蜀书》:思闻嘉响。

    动词

    (1) 清晰地发出声音

    村北响缲车。——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又如:响榧子(以拇指与中指摩擦发出响声);响鞭;门铃响了;大钟响了;响房(旧俗结婚日,喜轿出发前,先在新房前奏乐击鼓,称为响房)

    (3) 开口说话 。如:响起(吭声;声张);不声不响

    形容词

    (1) 声音大 。如:屋外马达声太响

    (2) 说话有影响或声名远扬 。如:响当(形容人有本领、有名气);话说得响;名字很响

    量词

    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如:鸣炮十响

    英文翻译

    make sound, make noise; s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hoe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ong3 [陆丰腔] hiong3 [梅县腔] hiong3

    宋本广韵

    [ta]
    部首: 330
    笔画: 13
    五笔: RJNG
    仓颉: QASM
    四角: 56027

    英文翻译

    rub, make rubbings of inscrip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taap3
    ◎ 客家话:[梅县腔] tap7 [海陆丰腔] dap7 tap7 [客英字典] tap7 dap7 [台湾四县腔] dap7 tap7 [客语拼音字汇] dab5

    宋本广韵

    响搨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