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俚俗靡曼的音乐。
唐 柳宗元 《答问》:“黄鐘、元间之登清庙也,鏗天地,动神祇,而呜呜咬哇,不入里耳。”集注引 孙汝听 曰:“咬哇,邪声。” 宋 梅尧臣 《次韵再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公不遗旧许频往,何必丝管喧咬哇。”参见“ 哇咬 ”。
引证解释
⒈ 指俚俗靡曼的音乐。参见“哇咬”。
引唐柳宗元《答问》:“黄鐘、元间之登清庙也,鏗天地,动神祇,而呜呜咬哇,不入里耳。”
集注引孙汝听曰:“咬哇,邪声。”
宋梅尧臣《次韵再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公不遗旧许频往,何必丝管喧咬哇。”
咬哇的网络释义
咬哇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2) 同本义
易子而咬。——《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又如:咬姜呷醋(节约饮食用度);咬牙关(形容痛恨、愤怒或发狠心);咬瓦(比喻乏味);咬定牙根(亦作“咬定牙关”。形容下定决心,坚忍不拔);咬钉嚼铁(形容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4) 吐字发音 。如:咬舌子(说话吐字含混不清的人);咬耳朵(附耳密语);咬字不准;咬吐(咬字吐音,发音);咬音咂字(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咬嚼吞吐(指演员的发音吐字,念白说唱)
(5) 比喻攀扯或诬陷他人 。如:乱咬好人;反咬一口
(6) 螺丝等互相卡住 。如:这个旧螺母咬不住扣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au1 [海陆丰腔] ngau1 gau1 [梅县腔] gau1 ngau1 [陆丰腔] ngau1 [客英字典] ngau1 [宝安腔] ngau1 [客语拼音字汇] ngau1 [台湾四县腔] ngau1 gau1 [东莞腔] ng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交 | 古肴 | 見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krau/keau | kau |
详细解释
wā
名词
(1) (形声。从口,圭(
)声。本义:靡曼的乐声)(2) 同本义
哇,谄声也。——《说文》。按,滔淫之声也。
含情哇而吟咏。——张衡《舞赋》
(3) 又如:哇淫(鄙俗淫靡);哇哩(鄙俗);哇咬(俚俗的音乐;民歌)
(4) 泰国长度单位,泰丈,庹,约等于2米
动词
(1) 呕吐,使胃内容物通过口腔吐出
出而哇之。——《孟子·滕文公下》
(2) 嚎哭或叫喊(如由于痛苦、生气或要求援助或怜悯)
哀哇动梁埃,急觞荡幽默。——南朝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3) 〈方〉∶说 。如: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哇
形容哭声或叫喊声 。如:小孩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哇笑(哇哇而笑。指小儿笑);哇啦哇啦,哇喇哇喇
(1) 用在感叹句末,表示惊异或感叹语气 。如:你要早这样,多好哇!
(2) 另见
wa
助词
(1) “啊”受到前一字收音
或 影响而发生的音变(2)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辨明、祈使语气。如:他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哇!
(3) 用在句中,表示呼唤。如:老吴哇,我们来谈谈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a1 [沙头角腔] wa1 [客英字典] va1 [海陆丰腔] wa1 wa5 [客语拼音字汇] va1 va3 [宝安腔] wa1 [台湾四县腔] wa1 wa5 [陆丰腔] wa1
◎ 潮州话:ua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娃 | 於佳 | 影 | 佳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蟹 | 佳 | ʔai | qre/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