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絮之才

yǒng xù zhī cái [yong xu zhi cai]

词语释义

源出东晋才女“谢道韫”,形容女子特别有才华,富有智慧。

汉字详情

yǒng [yong]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YN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INE
四角: 6309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永声。又作“詠”。本义:曼声长吟;歌唱)

(2) 同本义

詠,歌也。或从口。——《说文》。段注:“尧典曰:‘歌永言。’乐记曰:‘歌为之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搏拊琴瑟以咏。——《虞书》。郑注:“谓歌诗也。”

五曰夷则,所咏歌九则,平民无二也。——《国语·周语下》

人喜则斯陶,陶斯咏。——《礼记·檀弓》

咏而归。——《论语·先进》

咏殷周之《诗》。——班固《东都赋》

(3) 又如:咏士(诗人);咏雪(咏絮。泛指有诗才的女子);咏哦(歌咏吟哦);咏吟(曼声诵读);咏言(吟诗)

(4) 用诗词等形式来写景抒情

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国语·楚语上》

歌以咏志。——《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5) 又如:咏桑寓柳(喻表面上赞美此事物,实际是为寄托对他事物的情感);咏志(以诗歌抒发心志);咏风嘲月(诗人写诗,常以风月为题材,故常泛称写诗为咏风嘲月)

(6) 歌颂

含淳咏德之声盈耳。——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

(7) 又如:咏颂(歌颂);咏仁(歌颂仁德);咏德(歌颂高尚的品德)

名词

指诗歌等韵文作品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英文翻译

sing song or poem, hum, chant

方言集汇

◎ 粤语:wing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un3 [陆丰腔] jun6 [客英字典] jun3 [台湾四县腔] jun3 [梅县腔] jun3 [宝安腔] jun3
◎ 潮州话:iong3(iòng) [揭阳、潮阳]uê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三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爲命庚三合去聲合口三等ĭwɐŋyengh/hwanq
[xu]
部首: 627
笔画: 12
五笔: VKXI
五行:
吉凶:
仓颉: VRVIF
四角: 469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如声。本义:粗丝绵)

(2) 同本义

絮,敝绵也。——《说文》。按,好者为绵,恶者为絮。

絮三斤。——《汉书·高帝纪》。古无木绵,以絮纳袷中,谓之装褚,曰袍。

剖其中,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败絮其中。

(3) 又如:絮衣(绵衣);絮缯(丝帛之类的总称)

(4) 经过弹制的棉花胎

他们的婴孩没有棉衣,只好成天躺在土炕上那一堆破絮里。——茅盾《“战时景气”宠儿——宝鸡》

(5) 又如:絮帛(棉絮与布帛);絮棉;絮缕(棉絮与丝缕。泛指微细之物)

(6) 像絮一样轻柔、洁白的东西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范成大《碧瓦》

山河破碎风飘絮。——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7) 又如:芦絮;絮暖(指春暖絮飞之时);柳絮(柳花之飞絮)

(8) 棉花

蛮夷不蚕,采木绵为絮。——《艺文类聚》

(9) 头上巾

巴蜀名头上巾为冒絮。——《续方言疏证》

又如:絮巾(巾絮。古代的一种头巾)

动词

(1) 在衣服、被褥里铺丝棉、棉花等物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子夜吴歌四首》

(2) 又如:絮衣(内铺丝棉的衣服);絮纩(棉袄,棉袍);絮袄(内充丝绵或棉絮的冬季上衣)

形容词

(1) 优弱寡断

时有一事,富公疑之,久而不决。 韩曰:公又絮。—— 清· 翟灏《通俗编》

(2) 说话啰唆

今又以言语烦琐为絮,所谓絮叨叨是也。——《通俗编·言笑》

(3) 又如:絮絮答答(唠叨不休);絮咶(唠叨);絮絮聒聒(唠叨不休);絮繁(唠叨);絮气(形容文字牵扯烦琐,意思不鲜明)

(4) 因多次重复而厌烦

既是他嫌那玫瑰膏子吃絮了,把这个拿两瓶子去。——《红楼梦》

(5) 又如:絮繁(厌烦)

英文翻译

waste cotton, raw silk or cotton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5 seoi6
◎ 客家话:[梅县腔] si5 [陆丰腔] cih1 [客语拼音字汇] sui1 xi4 [台湾四县腔] si5 [客英字典] si5 [海陆丰腔] si5 [宝安腔] si5 [东莞腔] s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據去聲開口三等sioh/sivhsĭo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cái [cai]
部首: 330
笔画: 3
五笔: FTE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H
四角: 402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2) 同本义

才,草木之初也。——《说文》

(3) 有才能;有本领

试使斗而才。——《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才郎(有才学的郎君);才哲(才智卓越的人);才雄(杰出的人才);才英(指才华杰出的文人);才杰(杰出的人才)

名词

(1) 才力;才能

任人之才。——《淮南子·主术》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资治通鉴》

(2) 又如:才伐(才力门望);才格(才能。一说指才能高低的程度);才望(才能与名望);才理(才力和思路);才笔(写作的才华);才义(才思和义理)

(3) 人才。常写作“材”

乐里多才。——《列子·仲尼》

举贤才。——《论语》

救时应仗出群才。——清· 秋瑾《黄海舟中》

(4) 又如:唯才是举;干才;广开才路;栋梁之才;廊庙之才

(5) 天赋的特殊才能 。如:诗才;才调(才情风格)

(6)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7) 又如∶奴才;蠢才;天才;人才

(8) 通“材”。材资;本能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告子上》

才能不及中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门豹治 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史记·滑稽列传》

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后汉书·马融传》

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财”,人有用叫做“才”。故“材”、“财”、“才”三字同源。——王力《同源字典》

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世说新语·规箴》

(9) 姓

副词

(1) 刚刚

才数月耳。——《汉书·贾才传》

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刚才(刚要,刚刚);方才(才,刚刚)

(3) 这样迟,这么迟 ——前面有问原因的疑问词语。如:你怎么才来?

(4) 仅,只 ——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初极狭,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又如:一共才十个,不够分;才属(仅能连续)

(6)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惟正月才生魄。——《晋书·夏侯湛传昆弟诰》

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晋书·谢混传》

(7) 又如:要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正因为有困难,才派我们去

(8) 强调确定语气

(9) 才+形+呢。主要强调程度高。如:这才好呢!

(10) 才+…。含有“别的不是”的意味。如:这才是好样的!

(11) 才+动+呢。肯定句少用。如:我才不去呢!

英文翻译

talent, ability; just, only

方言集汇

◎ 粤语:c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oi2 [台湾四县腔] coi2 [客语拼音字汇] coi2 [海陆丰腔] coi2 [梅县腔] coi2 [陆丰腔] coi3 [东莞腔] coi2 [沙头角腔] coi2 [宝安腔] coi2
◎ 潮州话:cai5 z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哉平聲開口一等dzʰɒizai/dz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