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

hé zhōng gòng jì [ he zhong gong ji]
繁体 和衷共濟
注音 ㄏㄜˊ ㄓㄨㄥ ㄍㄨㄥˋ ㄐ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和衷共济 hézhōng-gòngjì

(1) 指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老舍文集·赵子曰》
work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in times of difficulty)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尚书 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 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

成语辨析

和衷共济和“同心协力”;“同舟共济”;都有“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意思。和衷共济和“同舟共济”意义基本相同;它们多用在大事上;也含有共同克服困难之意;“同心协力”则不然。

成语用法

和衷共济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引证解释

⒈ 后以“和衷共济”表示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於人,共济而已。”
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在陛下渊衷,以方諭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戇直,奏对之际,復生异同。”
清秋瑾《精卫石》弹词:“和衷共济勿畏难,锦绣江山须整顿。”
老舍《赵子曰》第二:“遇到国家、社会、学校发生重大事故的时候,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

和衷共济的国语词典

和衷,语出《书经.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共济,语出《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和衷共济比喻彼此同心协力,共渡困难。

和衷共济的网络释义

和衷共济

  • 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 和衷共济的翻译

    俄语: единодуш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和衷共济造句

    越是困难,大家越应该和衷共济,争取胜利。
    处境越是困难,大家就越应该和衷共济,度过难关。
    我们应和衷共济,共渡难关。
    在这场大灾面前,我们只有和衷共济,才能渡过难关。
    我们必须和衷共济,才能确保渡过难关。
    我看,他们没有能和衷共济。
    他见了启事便跑到书店里来,谈了些和衷共济的话。
    在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上,我们要和衷共济,携手并进。
    只要大家和衷共济,奋发图强,就能改变目前的处境。
    马六甲,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同意冰释前嫌和衷共济巡逻、逮捕、起诉、监禁海盗。
    现在公司的经营遇到空前的困难,得靠各位股东和衷共济,才能度过难关。
    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只有和衷共济,才能战胜灾难。
    危急时刻,大家和衷共济,渡过险关。
    越是困难,大家越应该和衷共济,争取胜利。【和衷共济造句】
    高松年喜欢道:"同事们应当和衷共济,下学年一定聘夫人帮忙。"。
    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们兄弟虽阋墙多年,但遇到此等大事却也能和衷共济地携手合作,共度难关。
    我们要的是能和衷共济的真朋友,而不是遇事落井下石的假朋友。
    东方欲晓,他们和衷共济,更莫逆于心。
    爱情要永恒的,甜甜蜜蜜!朋友要知心的,和衷共济!饮酒要浓香的,兴奋陶醉!饮茶要烫热的,慢慢品尝!短信要祝福的,来来往往!祝你美满幸福!

    汉字详情

    hé,hè,huó,huò,hú [he,huo,h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TKG
    仓颉: HDR
    四角: 269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和谐;协调。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动词

    (1) 调和;调治;调适 。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如:和合。

    名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如:讲和;求和;议和。

    介词

    (1) 与;跟 。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词

    (1) 与 。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hú;huó;huò;huo。

    动词

    (1) 应和;跟着唱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é;hú;huó;huò;huo。

    动词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2) 另见 hé;hè;huó;huò;huo。

    huó

    动词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é;hè;hú;huò;huo。

    huò

    动词

    (1) 掺合;混杂 。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量词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hé;hè;hú;huó;huo。

    英文翻译

    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方言集汇

    ◎ 粤语:wo4 wo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o2 fo2 [海陆丰腔] fo2 fo5 wo2 [梅县腔] fo2 fo5 wo1 wo2 [台湾四县腔] fo2 fo5 wo2 [陆丰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东莞腔] wo2 [客语拼音字汇] fo2 fo4 vo2 vo4 [宝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县腔] fo5
    ◎ 潮州话:hua5(huâ) ho6(hõ) ho5(hô)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戈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ghua/huaɣuɑ
    zhōng [zhong]
    部首: 623
    笔画: 10
    五笔: YKH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LH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中声。本义:贴身的内衣)

    (2) 同本义

    衷,里亵衣。——《说文》。段玉裁注:“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

    (3) 又如:衷衣(里衣,内衣);衷服(贴身内衣)

    (4) 通“中”。内心

    汝不察吾衷。——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衷怀歉仄(心里感到内疚抱歉);衷言(心里话);衷素(内心真情)

    (6) 中心,中央

    佩,衷之旗也。——《左传·闵公二年》

    发命之不衷。——《左传·昭公十六年》

    服之不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 又如:衷正(中正)

    (8) 姓

    动词

    (1) 贴身穿着;穿在里面

    或衷其襦。——《谷梁传》

    楚人衷甲。——《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宋· 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禅》

    (2) 又如:衷襦(衬在里面的短衣);衷甲(在衣服里面穿铠甲)

    (3) 引申为包围

    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左传》

    形容词

    (1) 正;正派

    楚辟我衷。——《左传·昭公六年》。注:“正也。”

    发命之不衷。——《左传·昭公十六年》。注:“当也。”

    史馆取为衷据。——清· 章学诚《邵与桐别传》

    (2) 又如:衷据(正确的根据)

    (3) 善;福

    今天降衷于吴。——《国语·吴语》

    和衷哉。——《书·皋谟》。传:“善也。”

    (4) 忠诚

    欲对衷言不从。——《荀子·成相》。注:“诚也。”

    不从命乃衷。——《荀子·子道》

    (5) 又如:衷愚(愚忠。尽忠而不明事理。多用作臣子上言于帝王的自谦之词);衷赤(赤诚之心)

    英文翻译

    heart, from bottom of one's heart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1 zu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ng1 zung1 [客英字典] chung1 [海陆丰腔] chung1 zhung1 [宝安腔] cung1 [陆丰腔] zhung1 [梅县腔] chung1 [客语拼音字汇] z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弓東三平聲開口三等ţĭuŋtriung/tiung
    gòng,gōng [gong]
    部首: 201
    笔画: 6
    五笔: AWU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C
    四角: 44801

    详细解释

    gōng

    动词

    (1) 供奉

    不共神祗。——《国语》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

    (2) 恭敬。通“恭”

    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虔共尔位。——《诗·大雅·韩奕》

    公卑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集解:“敬也。”

    (3) 又如:共命(敬从命令);共勤(恭谨勤劳);共承(恭敬地承奉);共奉(敬奉,供奉)

    (4) 供给;供应。通“供”

    共其羊牲。——《周礼·羊人》

    事之共给。——《国语·周语》

    不能共亿。——《左传·隐公十一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三辅长无共张繇役之劳。——《汉书·成帝纪》

    (5) 又如:共给(供给);共张(供应、置备);共待(备用);共具(用以摆设酒食的器具)

    (6) 供职;奉职

    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续资治通鉴》

    (7) 姓。如:共华(春秋时人)

    名词

    (1) 古国名 。有两个。一个在今甘肃省泾川北,另一个在今河南省 辉县

    (2) 另见gòng

    gòng


    (1) (会意。从廿。本义:同)

    (2) 共享,共用或共有

    共,同也。——《说文》

    惟喜康共。——《书·盘庚》

    共帅时。——《礼记·内则》。注:“犹皆也。”

    共其德也。——《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

    臣有所与与。——《列子·说符》。注:“同也。”

    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3) 又如:共名(共有的名称);共少(共享少许东西,谓上下同甘苦);共主(共同崇奉的宗主);共害(共同承受祸患)

    (4) 通“拱”( gǒng)

    (5) 执持

    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诗·大雅·抑》

    (6) 抱拳,拱手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论语·乡党》

    (7) 又如:退共(退后并抱拳的礼节);共手(拱手)

    (8) 环绕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春秋繁露·观德》

    (9) 通“供”( gòng)

    (10) 奉献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诗·小雅·小明》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

    (11) 又如:共贡(奉献贡物)

    (12) 供给

    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 共之。——《墨子·非攻下》

    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汉书·循吏传》

    (13) 又如:共羊(供给羊只);共费(供给经费)

    (14) 通“恭”( gōng)。恭敬。有礼貌

    公卑 杞, 杞不共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共己(自敬)

    (16) 〈形〉 相同,一样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孟子·滕文公上》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

    副词

    (1) 一同,一起

    苏黄共阅一卷。——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共车(同乘一车);共权(共同掌权);共饷(共同享受);共奖(共同奖掖扶助)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乐府诗集·陌上桑》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总共;共计

    对联、题名并篆刻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明· 魏学洢《核舟记》

    前后共吃了十五碗。——《水浒传》

    (4) 又如:合共;拢共;统共;一共

    名词

    (1) 共产党的简称 。如:国共和谈;中共

    (2) 通“宫”( gōng)。宫刑。古代破坏生殖机能的酷刑。又称腐刑,为五刑之一

    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菲,对屦;杀,赭衣而不纯。——《荀子·正论》

    介词

    表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跟”、“同”

    秋水共长天一色。——唐· 王勃《滕王阁序》

    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与知闻,共汝筹画也。——清· 袁枚《祭妹文》


    (1) 和,与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朝天子·咏喇叭》

    (2) 另见 gōng

    英文翻译

    together with, all, total; to share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gung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ung5 giung3 [梅县腔] kiung5 [客语拼音字汇] kiung4 [客英字典] kiung5 giung1 giung3 [宝安腔] kiung3 [海陆丰腔] kiung6 giung3 [东莞腔] kiung3 [沙头角腔] kiung5 [陆丰腔] kiung6
    ◎ 潮州话:gang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九容平聲開口三等kĭwoŋkyung/kivng
    jì,jǐ [ji]
    部首: 331
    笔画: 9
    五笔: IY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EYKL
    四角: 3012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 同本义。

    济,济水也。出 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 汦——《说文》

    济水源出 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济。——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 州名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7)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形容词

    (1) 众多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3) 整齐美好的样子

    四骊济济。——《诗·齐风·载驱》

    (4)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5) 另见

    动词

    (1) 渡过水流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2) 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3) 帮助;救助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济师来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5) 拯救;救济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6) 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7) 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8) 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9) 成就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共济世业。

    事之不济。

    (10) 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11) 停;止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12) 增加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13) 弥补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14) 及,比得上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15) 成;可以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名词

    渡口,过河的地方

    川既漾(水流长)而济深。——王粲《登楼赋》

    形容词

    (1) 整齐,漂亮 。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2) 能干,中用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3) 另见

    英文翻译

    help, aid, relieve; ferry, cross

    方言集汇

    ◎ 粤语:zai2 zai3
    ◎ 潮州话:zi3(chì) zi2(chí)

    宋本广韵

    和衷共济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