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谒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遍访。
唐 沉佺期 《<峡山寺赋>序》:“予投弃南裔,承恩北归,结缆山隅,周謁精舍,为之赋焉。”
引证解释
⒈ 遍访。
引唐沉佺期《<峡山寺赋>序》:“予投弃南裔,承恩北归,结缆山隅,周謁精舍,为之赋焉。”
周谒的网络释义
周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2) 同本义
周,密也。——《说文》
忠信为周。——《国语·鲁语》
自周有终。——《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
人不可不周。——《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
其藏之也周。——《左传·昭公四年》
辅周则国必强。——《孙子·谋政》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周悉(周密);计划不周;周谋(周密的谋划);周严(周密严谨);周谨(周密谨慎);周虑(周密考虑)
(4) 稠密;紧密
橐之而约则周也。——《周礼·考工记·函人》
具车徒以受地必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注:“密也。”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襄公十二年》。注:“固也。”
(5) 又如:周置(密布);周云(密云,浓云);周闭(严密隐蔽内情)
(6) 亲密,亲切,熟悉而情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韩非子·说难》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论语·尧曰》
(7) 又如:周笃(亲密深厚);周厚(亲密深厚);周亲(至亲);周党(至亲好友)
(8) 周到,处处留意和体贴;周全;全面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9) 又如:周致(周到严格);周细(周详);周悉(周到详尽);周委(周详委曲)
(10) 完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韩愈《原毁》
(11) 又如:周置(周全;办理);周庇(周全;庇护);周足(完备;充足);周普(完备;普遍);周方(周全方便)
(12) 遍及;普遍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柳宗元《封建论》
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13) 又如:周身温暖;周谒(遍访);周览(遍览;巡视);周顾(环视);周观(纵观;遍览)
(14) 诚,忠信
公不周乎伐郑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周围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管子·八观》
(2) 又如:周驰(京城周围专供帝王车马行驶的道路);周回(周围);周合(四周合拢);周城(古代天子之城。周围城垣回绕不缺,与“斩城”对称)
(3) 拐角儿
有杕(
:挺立貌)之杜,生于道周。——《诗·唐风·有杕之林》(4) 星期 。如:周末;上周
(5) 朝代名
(6)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南)。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周景王之无射(
)。(《国语》记载, 周景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21年铸成“无射”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7) 南北朝时,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为隋所灭
(8) 唐时,武则天临朝执政,改国号为周
(9) 五代时,郭威继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960年为宋所灭
(10) 姓
动词
(1) 绕一圈,环绕
逐之,三周华不注。(山名。)——《左传·成公二年》
垣墙周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屈(环绕盘曲);周沓(回环错杂);周圆(循环);周转(运转,运行);周复(循环;反复)
(3) 保全
小智非周身之务。——《萤火赋》
(4) 又如:周方(帮助;关照;周全)
(5) 通“週”。周济;救济
靡人不周。——《诗·大雅·云汉》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周天下。——《礼记·月令》
周贫济老,咱们先倒挫磨起老奴才来了?——《红楼梦》
(6) 又如:周才(济世之才);周亟(救济急难);周急(周济困急);周务(济事,成事);周养(周济供养)
(7) 合,适合
宫室器械周于资用。——《韩非子·难二》
(8) 又如:周容(敬合取容);周和(谐合)
(9) 巩固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10) 又如:周固(牢不可破)
(11) 保密
周而成,泄而败。——《荀子·解蔽》
(12) 通“调”(
)调和,协调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楚辞·离骚》
贵其周于数。——《淮南子·原道》。注:“周,调也。”
立手四时之周。——《韩诗外传》
动词
(1) 回
週,回也。——《玉篇》
(2) “週”同“周”
週,俗周字。——《正字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ziu1 [梅县腔] zhu1 zhi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客英字典] zhiu1 [台湾四县腔] zu1 ziu1 [海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沙头角腔] zu1 [陆丰腔] zh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周 | 職流 | 章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cju/tjou | tɕĭə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曷(
)声。本义:禀告,陈述)(2) 同本义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 告发;检举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 请;请求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 进见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名词
(1)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