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室衰微

zhōu shì shuāi wēi [zhou shi shuai wei]

词语释义

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后,王室实力大减,平王东迁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得以实现。

汉字详情

zhōu [zho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MF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GR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2) 同本义

周,密也。——《说文》

忠信为周。——《国语·鲁语》

自周有终。——《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

人不可不周。——《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

其藏之也周。——《左传·昭公四年》

辅周则国必强。——《孙子·谋政》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周悉(周密);计划不周;周谋(周密的谋划);周严(周密严谨);周谨(周密谨慎);周虑(周密考虑)

(4) 稠密;紧密

橐之而约则周也。——《周礼·考工记·函人》

具车徒以受地必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注:“密也。”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襄公十二年》。注:“固也。”

(5) 又如:周置(密布);周云(密云,浓云);周闭(严密隐蔽内情)

(6) 亲密,亲切,熟悉而情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韩非子·说难》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论语·尧曰》

(7) 又如:周笃(亲密深厚);周厚(亲密深厚);周亲(至亲);周党(至亲好友)

(8) 周到,处处留意和体贴;周全;全面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9) 又如:周致(周到严格);周细(周详);周悉(周到详尽);周委(周详委曲)

(10) 完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韩愈《原毁》

(11) 又如:周置(周全;办理);周庇(周全;庇护);周足(完备;充足);周普(完备;普遍);周方(周全方便)

(12) 遍及;普遍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柳宗元《封建论》

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13) 又如:周身温暖;周谒(遍访);周览(遍览;巡视);周顾(环视);周观(纵观;遍览)

(14) 诚,忠信

公不周乎伐郑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周围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管子·八观》

(2) 又如:周驰(京城周围专供帝王车马行驶的道路);周回(周围);周合(四周合拢);周城(古代天子之城。周围城垣回绕不缺,与“斩城”对称)

(3) 拐角儿

有杕(:挺立貌)之杜,生于道周。——《诗·唐风·有杕之林》

(4) 星期 。如:周末;上周

(5) 朝代名

(6)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南)。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周景王之无射( )。(《国语》记载, 周景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21年铸成“无射”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南北朝时,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为隋所灭

(8) 唐时,武则天临朝执政,改国号为周

(9) 五代时,郭威继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960年为宋所灭

(10) 姓

动词

(1) 绕一圈,环绕

逐之,三周华不注。(山名。)——《左传·成公二年》

垣墙周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屈(环绕盘曲);周沓(回环错杂);周圆(循环);周转(运转,运行);周复(循环;反复)

(3) 保全

小智非周身之务。——《萤火赋》

(4) 又如:周方(帮助;关照;周全)

(5) 通“週”。周济;救济

靡人不周。——《诗·大雅·云汉》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周天下。——《礼记·月令》

周贫济老,咱们先倒挫磨起老奴才来了?——《红楼梦》

(6) 又如:周才(济世之才);周亟(救济急难);周急(周济困急);周务(济事,成事);周养(周济供养)

(7) 合,适合

宫室器械周于资用。——《韩非子·难二》

(8) 又如:周容(敬合取容);周和(谐合)

(9) 巩固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10) 又如:周固(牢不可破)

(11) 保密

周而成,泄而败。——《荀子·解蔽》

(12) 通“调”( tiáo)调和,协调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楚辞·离骚》

贵其周于数。——《淮南子·原道》。注:“周,调也。”

立手四时之周。——《韩诗外传》

动词

(1) 回

週,回也。——《玉篇》

(2) “週”同“周”

週,俗周字。——《正字通》

英文翻译

Zhou dynasty; circumfer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 客家话:[东莞腔] ziu1 [梅县腔] zhu1 zhi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客英字典] zhiu1 [台湾四县腔] zu1 ziu1 [海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沙头角腔] zu1 [陆丰腔] zhi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流平聲開口三等cju/tjoutɕĭəu
shì [shi]
部首: 322
笔画: 9
五笔: PGC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MIG
四角: 30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宀从至。人到屋中就停止了。本义:内室)

(2) 同本义 。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

室,实也。——《说文》。段注:“古者前堂后室。释名曰:“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者宫室贵贱同称。——《易·系辞》传

室,堂之内,人所安止也。——《说文系传》

若通而言之,则宫室通名,故《尔雅》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别而言之,论其四面穹隆则曰宫,因其贮物充实则曰室。”——《礼记·曲礼上》疏

入室又弗见也。——《礼记·问丧》

(3) 又如:室间(室内);室庑(居室);室温(室内温度);室隅(室内角落);登堂入室;室匣(内室中贮藏衣物的柜)

(4) 房屋;房间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室家(居所,住宅;夫妇所居为室,一门之内为家;妻子);室宇(房舍;屋宇);室宅(房舍住宅);室事(建房用材);室制(宫殿、屋宇的规模样式);室舍(房屋;住所);室第(住宅);室闾(房舍);室庐(居室,房舍)

(6) 家

室人交遍谪我。——《诗·邶风·北门》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唐· 杜甫《石壕吏》

(7) 又如:室老(家相,家臣中的长者);室族(家族);室祭(家祭);室人(家中的人);室怒市色(生家中人的气,却以怒色对待市人,谓迁怒于人)

(8) 机关、工厂、学校等内部的工作单位 。如:办公室;研究室;手术室;收发室

(9) 指妻子

三十曰壮,有室。——《礼记·曲礼上》

(10) 又如:室妾(妻妾);室氏(妻子);正室;侧室

(11) 墓穴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诗·唐风·葛生》

(12) 刀剑的鞘 :与刀刃、猎刀或者其它器械紧密配合的护套

拔剑,剑长操其室。——《战国策·燕策》

(13) 家人;家族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14) 家产;家财

四分公室,季氏择二。——《左传·昭公五年》

(15) 姓

动词

(1) 娶妻;成家

丈夫二十而室,妇女十五而嫁。——《韩非子》

(2) 男女同房,交媾

王氏陷贼中,贼欲逼室之, 王氏骂贼,贼怒,遂支解之。——《金史》

英文翻译

room, home, house, cha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sat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hit7 [台湾四县腔] siit7 (sii3) [梅县腔] shit7 [客语拼音字汇] sid5 [沙头角腔] sit7 [东莞腔] sit7 [海陆丰腔] shit7 (shi3) [宝安腔] sit7 [陆丰腔] sh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質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sjitɕĭĕt
shuāi,cuī [shuai,cui]
部首: 623
笔画: 10
五笔: YKGE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WMV
四角: 00732

详细解释

cuī

名词

(1) 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共丧衰亦如之。——《周礼·天官·内司服》

无衰麻之服。——《荀子·礼论》

子墨衰緻, 梁弘御戎, 莱驹为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衰衣(衰服。古代的丧服);衰杖(居丧用的麻緻与哭丧棒);衰冠(丧服,衰衣丧冠)

(3) 下,从上到下的次序 。如:衰杀(等差);衰构(分门别类构拟文辞)

动词

(1) 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如:衰分(古代数学名词。谓从大渐差而小);衰序(衰次。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衰征(衰政。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

(2) 减少 。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

(3) 另见 shuāi

shuāi

动词

(1) (会意。从衣,从冄( rǎn)。“冄”象草毛茸茸的样子。是“蓑衣”的“蓑”的本字。( suǒ)本义:蓑衣。)

(2) 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

衰则气复反入。——《素问·疟论》。注:“谓病衰退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衰末(衰落微末);衰旺(衰落与旺盛);衰季(衰微末世);衰废(衰败颓废);衰宗(殁落残败的宗族);衰门(寒门);衰薄(颓废浇薄。多指道德风尚)

(4) 减少;削弱

其周德之衰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小也。”

昔周道衰微。——《谷梁传序》。疏:“谓衰弱陵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5) 又如:风势渐衰;衰颓(衰败);衰止(衰减而止息);衰乏(衰退疲乏);衰色(指姿色衰减的女子)

(6) 枯萎;凋谢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唐· 白居易《惜牡丹花》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雨洒江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辞·长歌行》

(7) 又如:衰红(凋谢的花);衰条(枯枝);衰黄(枯黄)

形容词

(1) 衰老

年衰志悯。——《淮南子·主术》。注:“老也。”

人之老也形盖衰。——《吕氏春秋·去宥》。注:“肌肤消也。”

而臣衰,窃爱怜之。——《战国策·战策》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衰颜(衰老的容颜);衰暮(老年;晚年);衰冗(衰老冗废);衰年(衰老之年);衰枯(衰老干枯);衰耄(衰老;年老糊涂)

(3) 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4) 又如:衰白(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5) 衰弱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6) 又如:衰癃(衰弱多病);衰迈(衰弱老迈);衰困(衰弱困顿);衰窿(衰弱抱病)

(7) 懈怠

年既老而不衰。——《楚辞·涉江》。注:“懈也。”

(8) 又如:衰葸(懈怠畏惧);衰惰(怠惰);衰堕(懈怠)

(9) 另见 cuī

英文翻译

decline, falter, decrease; weaken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1 seo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oi1 sui1 [沙头角腔] soi1 [陆丰腔] soi1 [台湾四县腔] soi1 sui1 [梅县腔] soi1 sui1 [海陆丰腔] soi1 sui1 [东莞腔] soi1 so1 [客语拼音字汇] soi1 [宝安腔] s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楚危支B合平聲合口三等支Bchrye/chweʧʰĭwe
wēi [wei]
部首: 303
笔画: 13
五笔: TMG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UN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彳( chì);--( 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2)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形容词

(1) 微小;轻微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

(1) 秘密,偷偷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词

(1) 古单位名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

英文翻译

small, prefix micro-, trif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ei4
◎ 客家话:[梅县腔] mi2 [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非微合平聲合口三等myoi/mvoimĭwə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