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纶絮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古代丝织品名。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二年﹞癸巳,詔 齐 相省冰紈,方空縠、吹纶絮。” 李贤 注:“纶,似絮而细,吹者,言吹嘘可成,亦纱也。”亦省作亦省作亦省作亦省作“吹纶”。 南朝 梁 张缵 《谢皇太子赉果然褥启》:“吹纶愧暖,挟纊慙温。”
比喻柳絮。
《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南朝 梁 元帝 《咏阳云楼檐柳》诗:“枝边通粉色,叶里映吹纶。”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丝织品名。
引《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二年﹞癸巳,詔齐相省冰紈,方空縠、吹纶絮。”
李贤注:“纶,似絮而细,吹者,言吹嘘可成,亦纱也。”
亦省作亦省作亦省作亦省作“吹纶”。 南朝梁张缵《谢皇太子赉果然褥启》:“吹纶愧暖,挟纊慙温。”
⒉ 比喻柳絮。
引《艺文类聚》卷八九引南朝梁元帝《咏阳云楼檐柳》诗:“枝边通粉色,叶里映吹纶。”
吹纶絮的网络释义
吹纶絮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口,从欠。“欠”是出气的意思。本义:合拢嘴唇用力呼气)
(2) 同本义
吹,嘘也。——《说文》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3) 又如:吹火筒;吹火(吹气使火旺盛。古多用竹筒以口吹之);吹网(吹气于网中,欲使之鼓满);吹吁(吹气和哈气)
(4) 刮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 又如:风一阵阵地吹;暴风吹得船搁浅了;吹云(吹起云气;鼓的别称)
(6) 引申为吹奏乐器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上》
(7) 又如:吹手(吹鼓手);吹打(吹打乐器。指演奏乐曲);吹唇(吹口哨)
(8) 关系破裂;失败 。如:他们俩吹了;原来的计划吹了
(9) 说大话,自夸
夫言非吹也。——《庄子·齐物论》
(10) 又如:吹得天花乱坠;吹镑懵诈(说大话欺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i1 chui1 [台湾四县腔] coi1 cui1 [沙头角腔] cui1 [东莞腔] cui1 [梅县腔] choi1 chui1 [宝安腔] cui1 [客英字典] choi1 chui1 [客语拼音字汇] coi1 cui1 [陆丰腔] ch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吹 | 昌垂 | 昌 | 支A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止 | 支A | tɕʰĭwe | chjye/tcve |
详细解释
guān
名词
(1) 用青丝带做的头巾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纶羽(头戴纶巾,手执羽扇。多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
(3) 昆布 。如:纶布(昆布。海藻类植物。可供食用、药用)
(4) 另见
lún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仑( )声。本义:青丝绶带,古代官吏系印所用)(2) 同本义
纶,青丝绶也。——《说文》。按,秦汉百石官佩此绶,非经纬织成,但合青丝绳辫纠之者,所谓宛转绳也。
其出如纶。——《礼记·缁衣》。注:“今有秩啬夫所佩也。”
五两之纶。——《法言·孝至》。注:“如青丝绳也。”
(3) 又如:纶巾(古时以青丝带编成的头巾);纶连(由丝绶编结而成的网状物);纶组节约(古时葬礼以丝绵裹尸,再以丝带缠束)
(4) 钓鱼竿上的丝线
翠纶桂耳,反所以失鱼。——《文心雕龙·情采》
(5) 又如:纶返(收回钓丝);纶竿(钓鱼竿)
(6) 合成纤维 。如:锦纶;涤纶;纶组(丝绵)
(7) 指帝王的诏书旨意 。如:纶旨(圣旨);纶言(帝王诏令的代称);纶命(天子的诏命);纶书(诏书);纶章(诏书)
(8) 通“伦”。伦理 。如:纶理(伦理)
(9) 地名 。春秋虞邑。在今河南省虞城县东南三十里
(10) 姓
动词
(1) 整理丝线
之子于钓,言论之绳。——《诗·小雅·采绿》
(2) 又如:纶经(经纶。整理丝缕)
(3) 治理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4) 又如:经纶(筹画治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如声。本义:粗丝绵)(2) 同本义
絮,敝绵也。——《说文》。按,好者为绵,恶者为絮。
絮三斤。——《汉书·高帝纪》。古无木绵,以絮纳袷中,谓之装褚,曰袍。
剖其中,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败絮其中。
(3) 又如:絮衣(绵衣);絮缯(丝帛之类的总称)
(4) 经过弹制的棉花胎
他们的婴孩没有棉衣,只好成天躺在土炕上那一堆破絮里。——茅盾《“战时景气”宠儿——宝鸡》
(5) 又如:絮帛(棉絮与布帛);絮棉;絮缕(棉絮与丝缕。泛指微细之物)
(6) 像絮一样轻柔、洁白的东西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范成大《碧瓦》
山河破碎风飘絮。——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7) 又如:芦絮;絮暖(指春暖絮飞之时);柳絮(柳花之飞絮)
(8) 棉花
蛮夷不蚕,采木绵为絮。——《艺文类聚》
(9) 头上巾
巴蜀名头上巾为冒絮。——《续方言疏证》
又如:絮巾(巾絮。古代的一种头巾)
动词
(1) 在衣服、被褥里铺丝棉、棉花等物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子夜吴歌四首》
(2) 又如:絮衣(内铺丝棉的衣服);絮纩(棉袄,棉袍);絮袄(内充丝绵或棉絮的冬季上衣)
形容词
(1) 优弱寡断
时有一事,富公疑之,久而不决。 韩曰:公又絮。—— 清· 翟灏《通俗编》
(2) 说话啰唆
今又以言语烦琐为絮,所谓絮叨叨是也。——《通俗编·言笑》
(3) 又如:絮絮答答(唠叨不休);絮咶(唠叨);絮絮聒聒(唠叨不休);絮繁(唠叨);絮气(形容文字牵扯烦琐,意思不鲜明)
(4) 因多次重复而厌烦
既是他嫌那玫瑰膏子吃絮了,把这个拿两瓶子去。——《红楼梦》
(5) 又如:絮繁(厌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5 [陆丰腔] cih1 [客语拼音字汇] sui1 xi4 [台湾四县腔] si5 [客英字典] si5 [海陆丰腔] si5 [宝安腔] si5 [东莞腔] s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絮 | 息據 | 心 | 魚 | 去聲 | 御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sioh/sivh | sĭ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