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教训

xī qǔ jiào xun [xi qu jiao xun]

词语释义

吸取错误或挫折之后的经验教训。

近义词

吸取教训造句

经验使我们恍然大悟地认识到,我们为什么常常不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有自知之明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可怕,他会从中吸取教训。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从自己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是聪明,从别人的过失中吸取教训是智慧。
我们要认真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勇敢面对挑战,并且大胆采取行动;然后坦然地面对自己,检讨这项行动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你会从中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向前迈进,这种终生学习的持续过程将是你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立足之本。
你应该好好吸取教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你第一次没考好,如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会考得好一些。
那些已经犯过的过错,有一些是因为来不迭,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知道从中吸取教训,做一些检查。
工作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吸取教训,认真改正就行了。
聪明的人是从人家的眼泪中吸取教训。
冒冒险,从作物中吸取教训,不断创造,并且永不放弃。
每当生产实际中出现小的质量事故,车间领导马上带领大家进行现场分析,查找原因,总结规律,使大家吸取教训,交流体会。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教训,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到化解危机之策。
生活中的失败就是我们最好的营养品,有了失败,才知道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与经验,从而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才可以走的。
我们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
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我们的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
失败并不可怕,但应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把它当作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当从过去的事件中吸取教训。
或许中途有诸多遗漏、错误的地方,户口吸取教训,新书会取长补短,争取给大家呈现更加精彩的故事。

汉字详情

[xi]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EYY
五行:
仓颉: RNHE
四角: 67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及声。本义:吸气入体内)

(2) 同本义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庄子·刻意》

不食五谷,吸风引露。——《庄子·逍遥游》

(3) 又如:吸呼(呼吸);吸留(變滓喘吸的样子);吸风(吸气。道家辟谷养生之术。谓吸食天地之精气;亦作吸西北风。比喻挨饿);吸新吐故(吸进新气,吐出浊气)

(4) 张开口吸,急饮

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楚辞·九章·悲回风》

左相嵧瘤鶹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唐· 杜甫《饮中八仙歌》

(5) 又如:吸食(用嘴吸进);吸霞(吸食朝霞。道家用以修炼养生);吸露(吸饮露水。喻高洁)

(6) 吸取;吸收;摄取

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

(7) 又如:吸纳(吸收容纳);吸集(吸收汇集);吸利(搜括钱财)

(8) 引;吸引

寿峰手上就像有吸铁石一样,完全都吸到手上。—— 张恨水《啼笑姻缘》

(9) 又如:异性相吸;吸毒石(相传能治毒的药石)

(10) 通“翕”。聚合

风尘吸张。——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1) 又如:吸逮(气聚集而不绝);吸聚(翕聚,汇聚)

(12) 亲近 。如:吸习(翕习。附和亲近,习以为常)

(13) 动 。如:吸吸(摇动或移动的样子);吸淋淋(摇动的样子)

英文翻译

inhale, suck in; absorb; attract

方言集汇

◎ 粤语:kap1 ngap1
◎ 客家话:[梅县腔] kip7 [沙头角腔] kip7 [客英字典] kip7 [海陆丰腔] kip7 sip7 [客语拼音字汇] kib5 [东莞腔] kip7 [宝安腔] kip7 [台湾四县腔] kip7 sip7 [陆丰腔] g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許及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hip/xypxĭĕp
[qu]
部首: 228
笔画: 8
五笔: B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SJE
四角: 174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副词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助词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英文翻译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3 [宝安腔] ci3 [沙头角腔] ci3 [东莞腔] ci3 [梅县腔] ci3 [台湾四县腔] ci3 [客英字典] ci3 [客语拼音字汇] qi3 [陆丰腔] ci3
◎ 潮州话:cu2 (tshú)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庾上聲合口三等chyox/ciuutsʰĭu
jiào,jiāo [jiao]
部首: 425
笔画: 11
五笔: FTB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JDOK
四角: 48440

详细解释

jiāo

动词

(1)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

(2) 又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

(3) 使;令;让

曲罢能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

(4) 另见 jiào

jiào

动词

(1) (会意。从攴( pū),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2) 同本义

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以教国子弟。——《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教者,民之寒暑也。——《礼记·乐记》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精华,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

君有此教士三万人。——《管子·小匡》

修教三年。——《韩非子·五蠹》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择师而教。——唐· 韩愈《师说》

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昨日蒙教。——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以见教。

(3) 又如: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读(教师);教读老夫子(教书老先生);教民(教育人民);教迪(教育开导启迪);教帖(古代公侯、大臣所下的手谕、命令);教当(教唆);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戒);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阅(操演,检阅);教坊司(管理伎乐的机构,专司音乐、戏曲、舞蹈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宜);教门儿(某种人,某类职业的人);教引嬷嬷(教日常礼节的老年妇女)

(4) 叫;让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教从何处。——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教令

名词

(1) 宗教 。如:信教;教民(指信仰基督教的人);教乘(指佛教、佛法);教法(宗教的理论)

(2) 教育;教材

五教,诗、书、乐、易、春秋也。——《礼记·经解》

明七教以兴民德: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礼记·王制》

(3) 又如:教刑(古时学校里使用的刑罚);教席,教职(教师的职位);教术(教法,教数。教育的方法);教泽(教育的恩泽);教象(教育规则的条文)

(4) 另见 jiāo

英文翻译

teach, class

方言集汇

◎ 粤语:gaau1 gaau3
◎ 客家话:[梅县腔] gau1 gau5 [陆丰腔] gau5 gau1 [客英字典] gau5 gau1 [宝安腔] gau1 | gau5 [东莞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1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au4
◎ 潮州话:ga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五肴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肴平聲開口二等kaukrau/keau
xùn [xun]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KH
五行:
仓颉: IVLLL
四角: 32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川声。本义:教育,教导)

(2) 同本义

训,说教也。——《说文》

大训。——《书·顾命》

告之训典。——《左传·文公六年》

是为明训。——《国语·晋语》。注:“教也。”

务材训农,通商惠工。——《左传·闵公二年》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张溥《五人墓碑记》

训俭示康。——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训蒙(在私塾教授小学生);训蒙教授(教幼童的私塾先生);训人(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训章(训示规范)

(4) 解说,注释。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

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三国魏· 曹操《孙子》序

(5) 又如:训故(同训诂);训义(解释文字的意义);训解(训释解说);训传(训解经义)

(6) 训练;讲习

有智略,能训治军旅。——宋· 王安石《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7) 又如:训戎(训练军旅);训治(训练整治)

(8) 顺从;归顺

四方其训之。——《诗·大雅·抑》

于帝其训,又,是训是行。——《书·洪范》

(9) 取名

后志存小字,不训法名者,遵慈母之意也。——宋· 赞宁《宋高僧传》

名词

(1) 典式、法则 。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2)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3) 解说的词语 。如《尔雅·释训》

英文翻译

teach, instruct; exegesis

方言集汇

◎ 粤语:fa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