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谒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奏请。《魏书·尒朱仲远传》:“ 尒朱荣 兵威稍盛,诸有启謁,率多见从。”
引证解释
⒈ 奏请。
引《魏书·尒朱仲远传》:“尒朱荣兵威稍盛,诸有启謁,率多见从。”
启谒的网络释义
启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
)成“啓”。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2) 同本义
启,开也。——《说文》
(3) 经传皆作“啟”
公将啟之。——《左传·隐公元年》
疆埸无主,则啟戒心。——《国语·晋语一》
凡啟塞从时。——《左传·僖公二十年》。注:“门户道桥谓之啟。”
啟户。——《仪礼·士虞礼》
门启而入。——《左传》
启窗而观。——明· 魏学洢《核舟记》
不能启口。——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启沃(开诚忠告。旧时指用治国之道开导帝王);启扉(开门);启请(开口询问;请教);启户(开门)
(5) 启发;教育
啟,教也。从攴,启声。——《说文》
不愤不啟。——《论语》
皆啟以商政。——《左传·定公四年》
啟古献公。——《礼记·祭统》
佑啟我后人。——《孟子》
(6) 又如:启诲(开导教诲);启导(开导;启发指导);启机(开启机兆)
(7) 出发;起程
正月啟蛰。——《仪礼·夏小正》。传:“言始发蛰也。”
首啟戎行。——《三国志·武帝纪》
(8) 又如:启行(启程,动身上路);启轮(轮船起航);启锚(谓开船)
(9) 开拓;开创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
启陨箨以艺粟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0) 又如:启土(开拓疆域);启设(创设);启业(开创基业)
(11) 启奏;禀告
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 又
伏惟启阿母。
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3) 又如:启帖(叙述情况的帖子);启白(禀告);启问(陈述;禀告)
(14) 烦请;启请 。如:启动(套话。劳驾);启烦(套话。麻烦;多劳)
(15) 通“跽”。跪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诗·小雅·采薇》
(16) 通“晵”。省视,察看
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名词
(1) 书信
方欲奉启告别,遽辱惠问。——苏轼《与王敏仲八首》
(2) 官方文件
官信曰启。——服虔《通俗文》
(3) 中国古代指立春、立夏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啓 | 康禮 | 溪 | 齊開 | 上聲 | 薺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kʰiei | khex/qej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曷(
)声。本义:禀告,陈述)(2) 同本义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 告发;检举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 请;请求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 进见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名词
(1)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