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

qǐ bǐng [ qi bing]
繁体 啟稟
注音 ㄑ一ˇ ㄅ一ㄥˇ

词语释义

禀告。

词语解释

  1. 禀告。

    《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九年》:“敕两府大臣:‘凡有启禀,必令 恂 与闻。’”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刘 自遣标兵后,屡接提镇启禀,知贼势已猖,欲躬往。” 许地山 《凶手》第二幕:“启禀相公大人:学生在清明那天晚间,确在 孙荣 家后门看见尸体一具。”

引证解释

⒈ 禀告。

《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九年》:“敕两府大臣:‘凡有启禀,必令恂与闻。’”
清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刘自遣标兵后,屡接提镇启禀,知贼势已猖,欲躬往。”
许地山《凶手》第二幕:“启禀相公大人:学生在清明那天晚间,确在孙荣家后门看见尸体一具。”

启禀的网络释义

启禀

  • 启奏,禀告。《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九年》:“敕两府大臣:‘凡有启禀,必令恂与闻。’”
  • 启禀造句

    启禀老爷,此人名叫‘秦五’,是云贵川三地有名的浪子。
    启禀殿下,殿下如不到南京,没有总督关防,是不能行使总督权限的。
    启禀主公……眼下我朝形势未明,外地诸省多有宵小作乱……臣以为,此事不如缓议……
    启禀都督,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在关下叫阵!
    启禀虎神,属下的红丹也不多了!
    正在这时,一个小黄门飞奔入大殿,跪下禀报“启禀陛下,宋国公携子萧错求见!”。
    启禀陛下,据说此人乃翼州上将潘凤所发现,当时天雷阵阵,此人随着天雷而降世!在数次战役之中更是表现出其过人的勇力!
    响晴也不知道他已是发怒,只是如实说道“启禀皇上,这是奴婢给主子准备的膳食……”。
    启禀大将军,大贤良师安然无恙,巨鹿城依旧安如磐石,将军尽管放心。
    启禀皇上,臣已经有未过门的娘子,还请皇上收回旨意。
    启禀掌门师兄,我观那名双灵根男童似与我有宿缘,我愿收他为弟子。
    老太监见扶余义慈发怒,不由得颤抖著回答道启禀大王,黑齿常之已有密报到来,言之在大唐击杀新罗公主金芝兰,为唐人华剑锋所阻,以致功败垂成。
    启禀陛下,大皇子殿下的天赋异禀,无论是武艺军略都是最上乘的,可担此重任。
    启禀主公,如今天下分崩离析,清廷覆亡无日,之前我军流言天下,令其遗留之声威亦荡然无存,如今更是被我军攻入旧都,故某以为,缔其王统国号,正是时也!
    启禀陛下,刘乾出身西域,心中自然对西域感情最深,并且西域本身实力在众学院就名列前茅,加上雄厚的底蕴,完备的教学系统,对于初学者自是大有裨益。
    启禀大帅,末将认为我军应当加强对长平的攻势,把兵力分为数批,轮番攻城,昼夜不停,争取一举拿下长平,活捉魏国太子,然后挥军直捣魏都大梁!
    启禀玉帝,我今天变成一条鱼到凡间的河流中去嬉戏。
    启禀师尊,这个孩子伶仃孤苦,而且还将晓萱救了下来,于我也算有份恩情。
    启禀大人所有的军队已经整顿待发。
    启禀天公将军,张曼成渠帅被官军所杀,小的奉赵弘头领之命护送廖头领前来巨鹿,不!广宗通报消息。

    汉字详情

    [qi]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YN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SR
    四角: 3026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户,从口。甲骨文字形,左边是手(又),右边是户(单扇门);用手开门,即开启的意思。后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启”。金文又加“攴”( )成“啓”。现简化为“启”。本义:开,打开)

    (2) 同本义

    启,开也。——《说文》

    (3) 经传皆作“啟”

    公将啟之。——《左传·隐公元年》

    疆埸无主,则啟戒心。——《国语·晋语一》

    凡啟塞从时。——《左传·僖公二十年》。注:“门户道桥谓之啟。”

    啟户。——《仪礼·士虞礼》

    门启而入。——《左传》

    启窗而观。——明· 魏学洢《核舟记》

    不能启口。——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启沃(开诚忠告。旧时指用治国之道开导帝王);启扉(开门);启请(开口询问;请教);启户(开门)

    (5) 启发;教育

    啟,教也。从攴,启声。——《说文》

    不愤不啟。——《论语》

    皆啟以商政。——《左传·定公四年》

    啟古献公。——《礼记·祭统》

    佑啟我后人。——《孟子》

    (6) 又如:启诲(开导教诲);启导(开导;启发指导);启机(开启机兆)

    (7) 出发;起程

    正月啟蛰。——《仪礼·夏小正》。传:“言始发蛰也。”

    首啟戎行。——《三国志·武帝纪》

    (8) 又如:启行(启程,动身上路);启轮(轮船起航);启锚(谓开船)

    (9) 开拓;开创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

    启陨箨以艺粟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10) 又如:启土(开拓疆域);启设(创设);启业(开创基业)

    (11) 启奏;禀告

    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 又

    伏惟启阿母。

    某启。——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3) 又如:启帖(叙述情况的帖子);启白(禀告);启问(陈述;禀告)

    (14) 烦请;启请 。如:启动(套话。劳驾);启烦(套话。麻烦;多劳)

    (15) 通“跽”。跪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诗·小雅·采薇》

    (16) 通“晵”。省视,察看

    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名词

    (1) 书信

    方欲奉启告别,遽辱惠问。——苏轼《与王敏仲八首》

    (2) 官方文件

    官信曰启。——服虔《通俗文》

    (3) 中国古代指立春、立夏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

    英文翻译

    open; begin, commence; explain

    方言集汇

    ◎ 粤语:kai2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康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kʰieikhex/qej
    bǐng [bing]
    部首: 519
    笔画: 13
    五笔: YLK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YWRF
    四角: 00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禀为稟的俗字。本义:给予谷物)

    (2) 同本义

    禀,赐谷也。——《说文》

    既禀称事。——《礼记·中庸》。注:“稍食也。”

    食闻吏禀当受粥者,或以陈粟。——《汉书·文帝纪》

    葬阵亡者,禀其家五岁。——《新唐书·宪宗纪》

    (3) 又如:禀赡(指以公粮赈济百姓);禀谷(官府给予粮食);禀粮(供给粮食);禀食(公家配给粮食)

    (4) 赋予;给与

    禀,予也。——《广雅》

    天禀其性。——《汉书·礼乐志》

    (5) 又如:禀质(天资);禀才(天赋的才华);禀分(天赋的资质);禀形(天赋的形貌);禀体(天赋的体质)

    (6) 承受

    臣下罔收禀命。——《书·说命》

    (7) 又如:禀令(承受命令);禀化(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禀灵(秉受灵秀之气)

    (8) 报告

    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三国演义》

    (9) 又如:禀陈(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禀牍(对上级有所陈述的文件);禀知(将事情或情况告知尊长)

    英文翻译

    report to, pet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ban2
    ◎ 客家话:[陆丰腔] bin3 [客英字典] bin3 [台湾四县腔] bin3 [东莞腔] ben3 [沙头角腔] bin3 [宝安腔] bin3 [海陆丰腔] bin3 [梅县腔] bin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