吮血

shǔn xuè [ shun xue]
注音 ㄕㄨㄣˇ ㄒㄩㄝˋ

词语释义

指吸出败血。 野兽﹑毒虫吸饮人血。常比喻残害人民,榨取血汗。

词语解释

  1. 指吸出败血。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仁恻》:“ 太宗 征 辽东 ,攻 白严城 ,右卫大将军 李思摩 ,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2. 野兽、毒虫吸饮人血。常比喻残害人民,榨取血汗。

    唐 李白 《蜀道难》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怎当得做鴇儿龟子的,吮血摩牙,不管天理。” 高旭 《书感步蒋观云皎然韵》诗:“投身五浊牺牲少,吮血中原豺虎多。” 金近 《“好”人国医生》:“穷人有臭虫吮血,有了病还用得着进抽血医院吗?”

引证解释

⒈ 指吸出败血。

唐吴兢《贞观政要·仁恻》:“太宗征辽东,攻白严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⒉ 野兽、毒虫吸饮人血。常比喻残害人民,榨取血汗。

唐李白《蜀道难》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怎当得做鴇儿龟子的,吮血摩牙,不管天理。”
高旭《书感步蒋观云皎然韵》诗:“投身五浊牺牲少,吮血中原豺虎多。”
金近《“好”人国医生》:“穷人有臭虫吮血,有了病还用得着进抽血医院吗?”

吮血的网络释义

吮血

  • 吮血,拼音 shǔn xuè,指吸出败血。
  • 吮血造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
    但少数交警“吃”司机、领导“吃”交警的事实,却提醒世人,“磨牙吮血”、“钩爪锯牙食人肉”并非夸张之词。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那声音却还在变大,越来越近,仔细听,如磨牙吮血,上下颚不断合起牙齿咔咔发出颤颤。
    老兵们都是磨牙吮血,眼中闪过嗜血的光芒,显示出他们内心的兴奋和激动;而新兵蛋子们,则是一个个脸上通红,手心脚心冒汗,很是紧张。
    一时间,神州大地,四处都有妖孽魔怪,磨牙吮血。
    据了解,他六年来不断以哄骗的手法,将学生单独骗到其办公室,然后藉机‘吮血’,之后再以威迫利诱的手法,迫令学生不能向外透露此事。
    王悬停在空中,冷风吹得王的战袍铮铮作响,跨间的宝刀发出磨牙吮血的声音,森然可怖。
    但交警“吃”司机、领导“吃”交警的事实,却提醒世人“磨牙吮血”、“钩爪锯牙食人肉”并非夸张之词。
    这些魔王目射红光,磨牙吮血,手持图腾、魔剑、钢叉、铁钩、毒刺,凶猛霸道,杀气腾腾。
    因为今生我是一头狗,我可以磨牙吮血,我可以狂吠世间,我可以摇尾乞怜,卑躬屈膝,我也可以狗仗人势,狐假虎威。

    汉字详情

    shǔn [shun]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KCQN
    五行:
    仓颉: RIHU
    四角: 630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允声。本义:用口含吸,缓饮)

    (2) 同本义

    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韩非子·备内》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3) 又如:吮痈(用嘴吸痈疽的脓血以祛毒);吮疮(以口嘬吸疮疽之毒);吮卒(为士兵嘬吸疮口的脓血);吮嘬(用嘴吸)

    (4) 舐 。如:吮墨(口含笔毫,形容沉思写作的样子;用笔蘸墨。指为文作画);吮笔,吮毫(含毫。借指构思为文或绘画)

    英文翻译

    suck with mouth, sip, lick

    方言集汇

    ◎ 粤语:syun5
    ◎ 客家话:[梅县腔] cion1 [海陆丰腔] cion1 cion3 zun3 [客英字典] cion1 zion1 [宝安腔] cion1 | con1 | cion3 [客语拼音字汇] con1 con3 qion1 qion3 [台湾四县腔] cion1 cion3 zu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七準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食尹上聲合口三等zsjynx/djviindʑʰĭuĕn
    xiě,xuè [xie,xue]
    部首: 618
    笔画: 6
    五笔: TLD
    五行:
    仓颉: HBT
    四角: 27102

    详细解释

    xiě

    名词

    (1) ∶“血”( xuè)的口语读音(多单用) 。如:鸡血;血块子;血沥沥(血淋淋);血唬零喇(血糊淋粒。血淋淋的);血胡同(血湖同。于人丛中杀出的血路);血糊突(流血很多,像粥样);血渌渌(鲜血淋漓);血心(忠心;热忱);血的教训;流了一点血,不要紧

    (2) 另见 xuè

    xuè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皿,“一”象血形。表示器皿中盛的是血。本义:牲血,供祭祀用)

    (2) 同本义。后泛指血液

    血,祭所荐牲血也。——《说文》

    取其血膋。——《诗·信南山》。笺:“血以告杀也。”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周礼·大宗伯》

    血祭盛气也。——《礼记·郊特性》

    叩其鼻以血社也。——《公羊传·僖公十九年》

    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汉· 扬雄《法言》

    (3) 又如:狗血喷头;贫血;呕心沥血;心血;血海的干系(关系非常重大的责任);血映征袍(喻战斗激烈);血肉蹀躞(死尸阻路,只能小步慢行)

    (4) 指妇女的月经

    今常见怀胎七八个月而生子者,但以血止为度。——张介宾《景岳全书》

    (5) 又如:血分(妇女的经血);经血;血崩(经血过多)

    (6) 悲痛的泪水

    老夫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唐· 顾况《伤子》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屯》

    (7) 又如:血泪

    (8) 血脉

    气血俱动。——唐· 李朝威《柳毅传》

    动词

    (1) 用鲜血涂沾

    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

    (2) 又如:血刃(血沾刀口。谓杀戮);血衣(沾血的衣服);血花(飞溅的鲜血);血点,血踪(犹血迹)

    (3) 杀伤,杀害

    挥直刃以血其邪者。——唐· 沈光《李白酒楼记》

    (4) 又如:血风肉雨(形容剧烈残酷的搏斗或屠杀);血场(指战场);血沟(条状的流血伤口)

    (5) 染,涂

    形容词

    (1) 指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亦指血缘、血统

    亲附疏,割犯血。——汉· 扬雄《太玄》

    (2) 又如:血叔(嫡亲的叔父);血胄(后裔);血胤(同一血统的子孙后代;犹血统);血嗣(指子孙);血属(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3) 喻赤诚 。如:血气之勇(指一时感情冲动而产生的勇气)

    (4) 喻红色

    杜鹃灿烂,血艳夺目。——《徐霞客游记》

    俄有赤龙长千余丈,雷目血舌。——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血殷(暗红);血旗(指红旗);血紫(紫红色)

    (6) 另见 xiě

    英文翻译

    blood; radical number 143

    方言集汇

    ◎ 粤语:hyut3
    ◎ 客家话:[梅县腔] hiet7 [海陆丰腔] hiet7 [客语拼音字汇] hiad5 [台湾四县腔] hiet7 [客英字典] hiet7 [沙头角腔] het7 [宝安腔] het7 [陆丰腔] hiat7 [东莞腔] h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六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決屑合入聲合口四等huet/xuetxiw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