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阍

kòu hūn [ kou hun]
繁体 叩閽
注音 ㄎㄡˋ ㄏㄨㄣ

词语释义

叩阍 kòuhūn

(1) 扣击宫门,指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

knock at official's gate to lodge complaint;go to the royal court to complain about one's wrong

词语解释

  1. 吏民因冤屈等直接向朝廷申诉,谓之“叩閽”。

    《资治通鉴·唐昭宗大顺元年》:“方且轻骑叩閽,顿首丹陛,诉姦回於陛下之扆座,纳制敕於先帝之庙庭。”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麟愁凤泣,弟兄固当叩閽;兔死狐悲,亲戚亦宜伏闕。”《清史稿·圣祖纪一》:“ 镇筸 诸生 李丰 等叩閽言 红苗 杀人,有司不问。” 鲁迅 《坟·看镜有感》:“直到 康熙 初,争胜了,就教他做钦天监正去,则又叩阍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数’辞。”

引证解释

⒈ 吏民因冤屈等直接向朝廷申诉,谓之“叩閽”。

《资治通鉴·唐昭宗大顺元年》:“方且轻骑叩閽,顿首丹陛,诉姦回於陛下之扆座,纳制敕於先帝之庙庭。”
明陈汝元《金莲记·生离》:“麟愁凤泣,弟兄固当叩閽;兔死狐悲,亲戚亦宜伏闕。”
《清史稿·圣祖纪一》:“镇筸诸生李丰等叩閽言红苗杀人,有司不问。”
鲁迅《坟·看镜有感》:“直到康熙初,争胜了,就教他做钦天监正去,则又叩阍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数’辞。”

叩阍的国语词典

阍,皇宫门。叩阍指吏民趋宫门陈诉冤屈。

叩阍的网络释义

叩阍

  • 叩阍是指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抑。明张自烈《正字通-门部》:“凡吏民冤抑诣阙自诉者,曰叩阍”。主要有三种形式:(1)登闻鼓。(2)邀车驾。即皇帝车驾经过时,准许拦路喊冤。(3)匦函。匦,函,匣子。梁天监元年曾置于公车府以纳民柬。
  • 叩阍造句

    “叩阍”的方式之一,就是告御状。
    江宁民呼号罢市,诸生千余建幡将叩阍。
    诚然,如赵作海这样凭借私人关系找记者、找法院高官,为他人叩阍伸冤,绝非维权之正道。
    告御状,在古代称为“叩阍”,“阍”即“宫门”。
    于是他一方面战战兢兢连上五道“叩阍辞疏”,坦承自己“只知历理,不知历数”,是一个“不能算历之夫”,显然不能“滥受钦天之职”。
    不久升为通政使后,他又为冤民叩阍之事向皇帝力争,没有一点顾忌。
    在清代,这被称为叩阍、京控,如申诉不实可能被杀头。
    诣阙亦称叩阍,即直接向最高当局请愿投诉。
    宋女巧娇,乃傅朋之未婚妻,为夫伸冤,趁九千岁刘瑾侍皇太后至法门寺降香时,叩阍上控。

    汉字详情

    kòu [kou]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BH
    五行:
    仓颉: RSL
    四角: 670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说文》:“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从“攴”( ),表示与击打有关。本义:击,敲打)

    (2) 同本义

    叩石垦壤。——《列子·汤问》

    凡四方之宾客,敂关则为之告。——《周礼·地官·司关》

    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荀子·法行》

    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

    眾者叩舟。——《淮南子·说林》

    以杖叩狼。——马中锡《中山狼传》

    娘以指叩门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又如:叩胫(以杖棍击胫骨。是惩罚的一种方式);叩门扉(敲打门扉);叩心(捶胸。表示悔恨交加的样子);叩门(敲门)

    (4) 叩头、拜

    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滑稽列传》

    (5) 又如:叩恳(叩头请求);叩奠(叩拜祭奠);叩赏(磕头谢赏);叩请(恭敬而诚恳地请求)

    (6) 举发;询问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明· 魏禧《大铁椎传》

    余叩所以。——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叩咨;叩问;叩询

    (8) 攻打

    引兵叩城。——唐· 韩愈《刘公墓志铭》

    (9) 通“扣”。拉住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史记·伯夷列传》

    (10) 又如:叩马(拉住马缰绳,不使前进)

    形容词

    诚恳 。如:叩诚(诚恳);叩请(诚恳地请求);叩叩(诚恳)

    英文翻译

    knock, ask; kowtow, bow

    方言集汇

    ◎ 粤语:kau3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ieu5 [客英字典] keu5 [海陆丰腔] kieu5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沙头角腔] kieu5 [宝安腔] kiu5 [陆丰腔] keu5
    ◎ 潮州话:kao3(khàu) ka3(khà)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五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后上聲開口一等kʰəukhux/qov
    hūn [hun]
    部首: 321
    笔画: 11
    五笔: UQAJ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SHPA
    四角: 37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門,昏声。“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守门人)

    (2) 同本义

    阍,常以昏闭门隶也。——《说文》

    艮为阍寺。——《易·说卦传》

    阍者,守门之贱者也。——《礼记·祭统》

    阍门者,寺人也。——《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3) 又如:阍者(守门的人);阍人(守门人);阍媪(守门人的妻子)

    (4) 宫门 。如:阍闼(门户。闼:小门或门楼上的小屋);阍略(包涵)

    (5) 阉官之属 。如:阍人(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掌守王宫中门的启闭。后世因称守门人为阍人);阍寺(官名。阍人、寺人的合称。阍人管理内廷的门禁,寺人掌管内寺及女宫的戒令)

    动词

    守门 。如:阍犬(看门狗);阍吏(守门小吏);阍侍(守门的奴仆);阍竪(守门的童仆)

    英文翻译

    gatekeeper; gate, door

    方言集汇

    ◎ 粤语:fan1

    宋本广韵

    叩阍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