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会意兼形声。同本义
叔,拾也。——《说文》。汝南名收芋为叔。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诗·豳风·七月》
形容词
(1) 假借为“少”。年幼的
叔者,少也。——《白虎通·姓名》
父之兄弟后生为叔父,父之弟妻为叔母。又夫之弟为叔。——《尔雅》
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
(2) 古时兄弟长幼顺序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叔表示排第三的
仲叔继幽沦。——唐·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3) 末;衰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仪礼·觐礼》
皆叔世也。——《汉书·刑法志》。注:“晚世也。”
然所遇之时,实是叔世。——《晋书·刘颂传》
(4) 又如:叔世(末世,衰乱的年代);叔末(叔世、末世的合称);叔季(末也,国家衰乱将亡的时代,又指少年时代);叔代(衰乱的时代)
名词
(1) 称父亲的弟弟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叔伯姆(妯娌);叔翁(父亲的叔父,即“叔祖”)。或常用于对男性年长者(如对家庭的密友)的客气的亲切的称呼。如:叔侄;大叔;对中年男子的尊称。犹言“阿叔”
(3) 女性对其丈夫的弟弟的称呼
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鲁迅《祝福》
(4) 又如:叔舅(母亲的弟弟;周天子对异姓小邦诸侯的称呼);叔丈人(妻子的叔父);叔丈母(妻子的婶母);叔郎(丈夫的弟弟,即小叔);叔妹(丈夫的妹妹;即“小姑”);叔姑(丈夫的叔母,即“婶婆”)
(5) 通“菽”。豆类的总称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庄子·列御冠》
以叔粟当赋。——《汉书·昭帝纪》
(6)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uk7 [梅县腔] shuk7 [台湾四县腔] suk7 [客英字典] shuk7 [陆丰腔] sh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宝安腔] suk7 [沙头角腔] suk7 [东莞腔] suk7
◎ 潮州话:zêg4 (chek) sog4 (so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叔 | 式竹 | 書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sjuk |
详细解释
bēi
名词
(1) (形声。从阜,皮声。字亦作坡。本义:山坡;斜坡)
(2) 同本义
陂,阪也。——《说文》
百姓曼衍淫荒之陂。——《淮南子·俶真》
陂南陂北鸦阵黑,舍西舍东枫叶赤。——宋· 陆游《思故山》
(3) 池塘
毋漉陂池。——《礼记·月令》。注:“畜水曰陂。”
陂唐污庳。——《国语·周语》
夫寻常之污,不能溉陂泽。(小水坑里的水,不能灌满大的池泽。)——《盐铁论·贫富》
(4) 又如:陂塘(水塘);陂池
(5) 湖泊
十顷之陂。——《淮南子·说林》
后又穿长安城,引内 沣水注第中大陂以行船。——《汉书》
(6) 边际;旁边
彼泽(水聚集的地方)之陂,有蒲与荷。——《诗·陈风·泽陂》
故滨于东海之陂。——《国语·越语》。注:“崖也。”
腾雨师,洒路陂(旁)。——《汉书·礼乐志》
(7) 另见
pí
(1) ——“黄陂”(
):县名,在湖北(2) 另见
pō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5 [客英字典] b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宝安腔] bi1 [陆丰腔] po1 bi1 [梅县腔] bi1 [台湾四县腔] bi5
◎ 潮州话:bi1 bo1(pi po)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陂 | 彼爲 | 幫 | 支B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B | 止 | pie/pye | bʰĭ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