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去路
(1) 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
词语解释
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
唐 项斯 《汉南遇友人》诗:“积云开去路,曙雪叠前峯。” 元 耶律楚材 《和张敏之诗七十韵》:“闲云迷去路,疎雨润行装。” 俞天白 《危栏》:“他拦住她的去路,要倾诉他的满腹情愫。”
上路。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俺本官説这坊厢里,有箇 花弧 ,教俺们来催发他,一同去路。”
去的地方;出路。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山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还要替他想个去路。”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凡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遏来源。”
引证解释
⒈ 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
引唐项斯《汉南遇友人》诗:“积云开去路,曙雪叠前峯。”
元耶律楚材《和张敏之诗七十韵》:“闲云迷去路,疎雨润行装。”
俞天白《危栏》:“他拦住她的去路,要倾诉他的满腹情愫。”
⒉ 上路。
引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俺本官説这坊厢里,有箇花弧,教俺们来催发他,一同去路。”
⒊ 去的地方;出路。
引清李渔《比目鱼·赠行》:“山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还要替他想个去路。”
郑观应《盛世危言·税则》:“凡我国所有者,轻税以广去路,我国所无者,重税以遏来源。”
去路的国语词典
前往某处的道路。
去路的网络释义
去路
去路的翻译
去路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2) 同本义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形容词
(1) 过去了的 。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介词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名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5 ki5 [沙头角腔] hi5 ki5 [客英字典] hi5 ki5 [海陆丰腔] hi5 ki5 [宝安腔] hi5 [东莞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ki4 [陆丰腔] ki3 ki5 h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去 | 羌舉 | 溪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kʰĭo | khiox/qiv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3)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人);路次(路途,途中);路村(因道路而形成的村落);路票(通行证);路货(在运输途中的货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走远路,才知道马力的强弱;结交朋友长久,才知人心的善恶)
(4) 路程;行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潜《桃花源记》
(5) 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途径
登仕路。——清· 周容《芋老人传》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顾未有路。——《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路子(指门路)
(7) 通“辂”。车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荀子·正论》
(8) 又如: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子);路马(古代天子、诸侯所乘路车的马)
(9) 君王居住的地方 。如:路门(古代天子宫中最内的门);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路殿(天子诸侯的正殿)
(10) 地区;方面;路线
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三国演义》
(11) 又如:路塍(田埂)
(12) 比喻权位
夫子当路于齐。——《孟子·公孙丑》
(13) 铁路 。如:路矿(铁路和矿山的合称);路员(铁路上的工作人员)
(14) 种类;类型 。如:路数(指类型)
(15) 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都督诸路军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烽火扬州路。—— 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又如:路分(宋元时路制的区域范围)
动词
(1) 经过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
(2) 通“露”。暴露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议兵》
(3) 通“露”。败坏
国家乃路。——《管子·四时》
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形容词
(1) 通“露”。裸露 。如:路数(由言行衣着等方面表露出的样子);路宿(露宿)
(2) 大 。如:路弓(大弓);路台(高大的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u6 [东莞腔] lu3 [沙头角腔] lu5 [台湾四县腔] lu5 [宝安腔] lu3 [梅县腔] lu3 [客英字典] lu5 [陆丰腔] lu6 lu5 [客语拼音字汇] l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路 | 洛故 | 來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lu | loh/l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