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塞众议

yàn sāi zhòng yì [yan sai zhong yi]

词语释义

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后汉书·范滂传》:“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汉字详情

yàn [yan]
部首: 206
笔画: 6
五笔: DDI
五行:
仓颉: MIK
四角: 712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厂( hǎn),猒( 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2) 饱,满足。后作“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无厌。—— 宋· 苏洵《六国论》

求之者无厌。——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厌极(满足穷尽);厌饫(吃饱;吃腻;满足);厌塞(满足);厌伪(对奸邪巧伪感到满意);厌恋(以此为满足而眷恋);厌副(满足);厌足(满足)

(4) 憎恶;嫌弃

人常厌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厌事也。

犹厌言兵。——宋· 姜夔《扬州慢》

无厌其为迂。——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儿我住厌了。——曹禺《雷雨》

(5) 又如:厌世(现世;出丑露乖);厌厌地(无精打采地;微弱的样子);厌物(骂人话,指讨人厌的东西);厌钝(讨厌,扫兴);厌色(厌烦、不满的脸色);厌苦(厌烦以为苦事)

英文翻译

dislike, detest, reject; satiate

方言集汇

◎ 粤语:jim3
◎ 潮州话:iam3 iam1 (iàm iam)「澄海」iang3 iang1

宋本广韵

部首: 334
笔画: 13
五笔: PFJF

英文翻译

stop up, block. seal, cork
zhòng [zhong]
部首: 220
笔画: 6
五笔: WWW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OO
四角: 808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3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

宋本广韵

[y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Y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IK
四角: 347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

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

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