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耳

juàn ěr [ juan er]
注音 ㄐㄨㄢˋ ㄦˇ

词语释义

又称“苓耳”。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有茸毛。叶对生。春季开白花。分布于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各地。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

词语解释

  1. 菊科植物,又称“苍耳”或“枲耳”。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 传:“卷耳,苓耳也。” 朱熹 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

  2. 石竹科植物。多年簇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常带淡紫红色。花白色,种子肾形略扁,褐色。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分布于我国 东北 、 华北 及 欧 亚 温带其他地区。

  3. 《诗·周南》篇名。

    《诗序》说此诗是写后妃“辅助君子”,“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外无险詖私謁之心”。 朱熹 则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 宋 秦观 《代中书舍人谢上表》:“虽节俭正直,在位若《羔羊》之时;而思念忧勤,进贤如《卷耳》之际。” 明 谢谠 《四喜记·翠阁耽思》:“深情免使傍人议,嗟我怀人天际,专一须看《卷耳》书。”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诗序》:“﹝诗﹞有託为其人之言寓意者,《卷耳》、《江有汜》、《采緑》之类是也。”

引证解释

⒈ 菊科植物,又称“苍耳”或“枲耳”。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卷耳,苓耳也。”
朱熹集传:“卷耳,枲耳。叶如鼠耳,丛生如盘。”

⒉ 石竹科植物。多年簇生草本,根状茎细长,茎基部匍匐,上部直立,绿色并常带淡紫红色。花白色,种子肾形略扁,褐色。生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及欧亚温带其他地区。

⒊ 《诗·周南》篇名。 《诗序》说此诗是写后妃“辅助君子”,“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外无险詖私謁之心”。 朱熹则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

宋秦观《代中书舍人谢上表》:“虽节俭正直,在位若《羔羊》之时;而思念忧勤,进贤如《卷耳》之际。”
明谢谠《四喜记·翠阁耽思》:“深情免使傍人议,嗟我怀人天际,专一须看《卷耳》书。”
清王鸣盛《蛾术编·诗序》:“﹝诗﹞有託为其人之言寓意者,《卷耳》、《江有汜》、《采緑》之类是也。”

卷耳的国语词典

植物名。石竹科卷耳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约三十公分,全株被细毛。叶对生,呈长卵形。春夏间开白色小花。果实为圆柱形蒴果。嫩叶可供食用。

卷耳造句

绿的卷耳,红的桃花,紫的藑茅等。
在这些兽首人形十二时像中,未羊的形貌,长角弯卷耳后,双目前视,显得比其他像更庄重得体。
圆形珐琅勾勒出象征美丽的金凤花;白色珍珠母贝镂刻而成的水仙花,代表对真爱的渴求;与象征邂逅的卷耳草相映衬,合奏出一段饱含憧憬与希望的曲调。
卷耳书会,位于杭城建国北路中段,创办仅半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是城市繁华之中颇有定力的一个所在了。
春季,叶螨多集中在菜地田埂及公路边等环境稳定的场所活动,寄主主要有卷耳,婆婆纳,美洲紫菀和?草等。
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
说到诗经,那真是每一页都长满了荠、蕨、薇、蘩、甘棠、卷耳、荇菜的芳草地。
苍耳子,又名苍刺头、卷耳,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味苦,可入药。

汉字详情

juàn,juǎn [juan]
部首: 230
笔画: 8
五笔: UDBB
姓名学:
仓颉: FQSU
四角: 90712

详细解释

juǎn

动词

(1) (形声。从卩(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劵( juàn)声。( quǎn)本义:膝曲)

(2) 把物弯转成圆筒形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 阿》

赢缩卷舒。——《淮南子·本经》。注:“卷,屈也。”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卷甲而藏之。——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卷舒(裹卷和舒展);卷帐(新郎在女家结婚,三日之后新婚夫妇带妆奁回到男家);卷坐(轿舆不调头,向后退称卷坐);卷戏(过去河南地方剧种之一,今已绝迹)

(4) 席卷

卷石底以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北风卷地白草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又如:卷地(从地面席卷而过,形容气势浩大);卷包(犹言席卷);卷篷(风卷飞篷)

(6) 用手握住筒状物向一端滑动 。如:卷袖子;卷裤腿

名词

(1) 成圆筒形或球形的东西 。如:胶卷;花卷;行李卷

(2) 通“衮”。衮服。古代贵族画卷龙图案的礼服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礼记·王制》

天子卷冕北面。——《礼记·祭义》

量词

(1) 把纱、线或电影胶片、磁带等绕满一个轴时所需要的量 。如:几卷电影片

(2) 通常指一小捆或小簇东西 。如:一卷钞票

动词

(1) 〈方〉∶骂 。如:卷骂(大骂)

(2) 断绝

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史记》

(3) 犹聚

舞《云门》、《大卷》。——《周礼》。贾公彦疏:“卷者,卷聚之义,即族类也。”

(4) 隐藏 。如:卷怀(收藏;有隐退不仕之意);卷迹(敛迹;退隐)

(5) 另见 juàn

juàn

名词

(1) 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 。如:卷帙(指书。可舒卷的叫卷,编次的叫帙);卷末(书卷的末尾);卷次(卷第。书籍按卷分的次序);卷尾(书籍字画的末尾处)

(2) 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纸上,一部书可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的文字自有起讫,后代仍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

军书十二卷。——《乐府诗集·木兰诗》

卷卷有爷名。

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上卷;下卷;第三卷

(4) 试卷

呈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又如:试卷;答卷;交卷;卷摺(科举考试的卷子);卷头(考卷的封面);卷牍(文件)

(6) 档案  如:查卷;卷面(卷宗的封面)

(7) 裱好并带轴的书画等

东坡右手执卷。—— 明·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各隐卷底衣褶中。

(8) 又如:画卷;书卷

(9) 另见 juǎn

英文翻译

scroll; curl; make a comeback

方言集汇

◎ 粤语:gyun2 gyun3 kyun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en3 [东莞腔] g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gen3 [陆丰腔] kian5
◎ 潮州话:geng2 (旧时:kńg) guang2 (kúang)「潮州」guêng2 (kú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巨員仙B合平聲合口三等仙Bgʰĭwɛngyen/gwen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卷耳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