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柏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又称“还魂草”。多年生蕨类植物。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平,味淡微涩,功能收敛,止血。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卷柏》﹝集解﹞引《别录》曰:“卷柏生 常山 山谷石间,五月、七月采,阴乾。”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卷柏》﹝集解﹞引 陶弘景 曰:“今出近道,丛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屈藏如鸡足,青黄色。用之,去下近沙石处。”
引证解释
⒈ 又称“还魂草”。多年生蕨类植物。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平,味淡微涩,功能收敛,止血。
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卷柏》﹝集解﹞引《别录》曰:“卷柏生常山山谷石间,五月、七月采,阴乾。”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卷柏》﹝集解﹞引陶弘景曰:“今出近道,丛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屈藏如鸡足,青黄色。用之,去下近沙石处。”
卷柏的国语词典
植物名。卷柏科,多年生蕨类。茎高尺余,叶子呈鳞片状,以螺旋或成列排在枝条上,干燥则卷缩。以孢子繁殖,孢子叶密集生长在枝条顶端。可供观赏、药用。
卷柏的网络释义
卷柏 (中药)
卷柏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uǎn
动词
(1) (形声。从卩(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劵( )声。( )本义:膝曲)(2) 把物弯转成圆筒形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 阿》
赢缩卷舒。——《淮南子·本经》。注:“卷,屈也。”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卷甲而藏之。——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卷舒(裹卷和舒展);卷帐(新郎在女家结婚,三日之后新婚夫妇带妆奁回到男家);卷坐(轿舆不调头,向后退称卷坐);卷戏(过去河南地方剧种之一,今已绝迹)
(4) 席卷
卷石底以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北风卷地白草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又如:卷地(从地面席卷而过,形容气势浩大);卷包(犹言席卷);卷篷(风卷飞篷)
(6) 用手握住筒状物向一端滑动 。如:卷袖子;卷裤腿
名词
(1) 成圆筒形或球形的东西 。如:胶卷;花卷;行李卷
(2) 通“衮”。衮服。古代贵族画卷龙图案的礼服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礼记·王制》
天子卷冕北面。——《礼记·祭义》
量词
(1) 把纱、线或电影胶片、磁带等绕满一个轴时所需要的量 。如:几卷电影片
(2) 通常指一小捆或小簇东西 。如:一卷钞票
动词
(1) 〈方〉∶骂 。如:卷骂(大骂)
(2) 断绝
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史记》
(3) 犹聚
舞《云门》、《大卷》。——《周礼》。贾公彦疏:“卷者,卷聚之义,即族类也。”
(4) 隐藏 。如:卷怀(收藏;有隐退不仕之意);卷迹(敛迹;退隐)
(5) 另见
juàn
名词
(1) 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 。如:卷帙(指书。可舒卷的叫卷,编次的叫帙);卷末(书卷的末尾);卷次(卷第。书籍按卷分的次序);卷尾(书籍字画的末尾处)
(2) 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纸上,一部书可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的文字自有起讫,后代仍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
军书十二卷。——《乐府诗集·木兰诗》
卷卷有爷名。
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上卷;下卷;第三卷
(4) 试卷
呈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又如:试卷;答卷;交卷;卷摺(科举考试的卷子);卷头(考卷的封面);卷牍(文件)
(6) 档案 如:查卷;卷面(卷宗的封面)
(7) 裱好并带轴的书画等
东坡右手执卷。—— 明·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各隐卷底衣褶中。
(8) 又如:画卷;书卷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en3 [东莞腔] g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gen3 [陆丰腔] kian5
◎ 潮州话:geng2 (旧时:kńg) guang2 (kúang)「潮州」guêng2 (kúe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權 | 巨員 | 羣 | 仙B合 | 平聲 | 先 | 合口三等 | 山 | 仙B | gʰĭwɛn | gyen/gw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白声。本义:木名,柏树,也称“椈”)
(2) 柏科柏木属植物的通称
柏,鞠也。——《说文》
柏,椈。——《尔雅》
鬯臼以椈。——《礼记·杂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 柏属约20种。如:侧柏、圆柏、刺柏、台湾扁柏、福建柏等,常绿树,可供观赏和材用,分布于欧亚和北美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4) 柏叶 。如:柏酒(以柏树叶浸泡的酒)
(5) 特指柏台(御史台的别称。汉御史府中列植柏树,固称)
俱蟠使下之柏,俱擅乙中之二。——唐· 黄滔《祭陈侍御》
(6) 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省西平县
于是江、 黄、 道、 柏方睦于 齐。——《左传》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pak7 [宝安腔] pak7 [梅县腔] bak7 [台湾四县腔] bak7 [客语拼音字汇] bag5 pag5 [海陆丰腔] bak7 [客英字典] bak7 [陆丰腔] bak7
◎ 潮州话:bêg4 bêh4(pek pe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伯 | 博陌 | 幫 | 陌二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pɐk | prak/pe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