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nán yīn [ nan yin]
注音 ㄋㄢˊ 一ㄣ

词语释义

1.泛指南方的音乐或口音。 2.一种曲艺。用广州方言演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

词语解释

  1. 南方的音乐。

    《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 杜预 注:“南音, 楚 声。”《吕氏春秋·音律》:“ 禹 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 之女乃令其妾候 禹 于 涂山 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高诱 注:“南方国风之音。” 唐 刘禹锡 《采菱行》:“一曲南音此地闻, 长安 北望三千里。” 明 胡侍 《真珠船·南北音》:“若南音则《孺子》、《接舆》、《越人》、《紫玉》、 吴 歈 楚 艷,以及今之戏文皆是。然《三百篇》无南音,《周南》、《召南》皆北方也。” 郑泽 《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惧兹南音寂,时作天籟鸣。”

  2. 指 虞舜 的《南风》歌。

    晋 夏侯湛 《虞舜赞》:“垂拱临民,咏彼南音。”

  3. 南方口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老儒 周懋官 ,口操南音,不记为何许人。”

引证解释

⒈ 南方的音乐。

《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
杜预注:“南音, 楚声。”
《吕氏春秋·音律》:“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高诱注:“南方国风之音。”
唐刘禹锡《采菱行》:“一曲南音此地闻, 长安北望三千里。”
明胡侍《真珠船·南北音》:“若南音则《孺子》、《接舆》、《越人》、《紫玉》、 吴歈楚艷,以及今之戏文皆是。然《三百篇》无南音,《周南》、《召南》皆北方也。”
郑泽《夏日感兴次钝根韵即以奉寄》:“惧兹南音寂,时作天籟鸣。”

⒉ 指虞舜的《南风》歌。

晋夏侯湛《虞舜赞》:“垂拱临民,咏彼南音。”

⒊ 南方口音。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老儒周懋官,口操南音,不记为何许人。”

南音的国语词典

泛指南方的音乐或口音。

南音的网络释义

南音 (中国古老乐种)

  •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10月1日,福建南音(泉州弦管)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泉州师范学院为南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南音造句

    与风流俊赏的南音相比,腾龙就像一位“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的实诚君子。
    一些南音艺人出身于道观、斋堂内的醮师,即建醮打斋的乐师,为喃呒道士唱诵时伴奏。
    不嫌初服牵宫锦,共操南音入野弦。
    、南音、木鱼等形式,但是这首曲风行一时,因为“盲水”当时能以多种声线演唱,少女、老妇、小生、儿童,都运用得相当自如,这并非粤剧那种平喉子喉。
    文件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必须开设南音课程。
    倒是诗词还有反映如“北语南人说”“湖山一梦中”,“天长地阔多网罗,南音渐少北音多”“南人堕泪北人笑”等等。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我很喜欢听湖南的歌曲,对湖南音乐文化也有一些了解,总体感觉是湖南音乐根基深厚,有特色,新人佳作不断。
    我希望南音永远都不要长大,永远都不要把看别人脸色当成自然而然的事。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我愿意为南音做一切事情让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师承苏德兴、高铭网等南音著名艺人,擅长二弦、唢呐演奏,曾被誉称为“闽南第一弦”。
    南音不在,自己孤身前往,以她的身手自然是没有问题,只不过如果北止受伤严重,自己两边都顾不上,难免会遭暗算。
    时逢中秋佳节,乡人为慰劳郑军,派了一班南音艺人,前来演唱南曲,一时,清音雅乐遍军营。
    天暮上仙析子墨,昆仑上仙白竹,遥夕上仙月华,天山上仙南音,那雪灵上仙就是。
    我省传统的地方戏曲形式如南音、歌仔戏、梨园戏、闽剧等,在国家大剧院也有专场展示。
    我希望南音永远都不要长大,永远都不要把看别人的脸色当成自然而然的事。
    高甲戏,梨园戏,提线木偶,南音……各个门类都薪火传承,蓬勃发展,让人感受到泉州艺术门类的兴盛。
    研究目的意在补充南音的“世遗”价值。
    南音蓝似乎对于南风行很是依恋的样子,与南风行走到一起,欢颜淡笑着。
    如果以三婶的反应为轴,三叔的反应为轴的话,南音就是那个倒霉的,被外力任意扭曲的函数图像。
    不仅如此,闽南泉州、漳州等地的南音专场晚会、海峡两岸老人、老戏、老弦友交流展演、闽台文化主题展览等涉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汉字详情

    nán [nan]
    部首: 223
    笔画: 9
    五笔: FMU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BTJ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2) 方位名。和“北”相对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 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4) 南方;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 阮居道北。——《新说新语·言语》

    (5) 又如:南风(南方势力);南酒(黄酒,南方酿造);南宗(佛教指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惠能所创立);南夏(泛指中国的南部);南客(客居南方);南浦(南面的水边);南琛(南方所产的珍宝);南乡(南方);南邻(古指南方金邻国;南边的近郊);南荣(房屋的南檐;南方之地);南鄙(南方边境地区);南迁(迁都南方);南徼(南方边陲);南馔(南方口味的菜肴);南关(南方的关塞)

    (6) 官爵名。通“男”

    郑伯,男南也。——《孔子家语·正论解》。注:“南,《左传》作男,古字作男,亦多用作此南,连言之,犹言公侯也。”

    (7) 对《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周始二《南》,《风》兼六代。——《晋书》

    (8) 姓

    动词

    (1) 向南走;向南移动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 象郡。

    (3) 又如:南辕(车辕向南)

    副词

    (1)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南面称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南奔(向南奔跑)

    英文翻译

    south; southern part; sou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naam4
    ◎ 客家话:[宝安腔] lam2 [梅县腔] nam2 [陆丰腔] nam3 [客英字典] nam2 [东莞腔] lam2 [客语拼音字汇] nam2 [海陆丰腔] nam2 [台湾四县腔] nam2 [沙头角腔] lam2
    ◎ 潮州话:nam5 (nâm)「澄海」nang5「潮州、饶平」l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二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那含平聲開口一等nɒmnom
    yīn [yin]
    部首: 907
    笔画: 9
    五笔: U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TA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sound, tone, pitch, pronunci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金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ʔĭĕmqim/ym

    南音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