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画卷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唐 南诏 名画。亦名《南诏国史图》、《中兴国史画》。
唐 光化 二年( 南诏 中兴 二年,公元899年) 南诏 画师绘,取材于 南诏 地方政权建立的故事。画笔生动精美,宗 唐 人笔法,为 中国 古代绘画珍品。原藏故宫,今在 日本 。
引证解释
⒈ 唐南诏名画。亦名《南诏国史图》、《中兴国史画》。 唐光化二年( 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 南诏画师绘,取材于南诏地方政权建立的故事。画笔生动精美,宗唐人笔法,为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原藏故宫,今在日本。
南诏画卷的网络释义
南诏画卷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2) 方位名。和“北”相对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 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4) 南方;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 阮居道北。——《新说新语·言语》
(5) 又如:南风(南方势力);南酒(黄酒,南方酿造);南宗(佛教指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惠能所创立);南夏(泛指中国的南部);南客(客居南方);南浦(南面的水边);南琛(南方所产的珍宝);南乡(南方);南邻(古指南方金邻国;南边的近郊);南荣(房屋的南檐;南方之地);南鄙(南方边境地区);南迁(迁都南方);南徼(南方边陲);南馔(南方口味的菜肴);南关(南方的关塞)
(6) 官爵名。通“男”
郑伯,男南也。——《孔子家语·正论解》。注:“南,《左传》作男,古字作男,亦多用作此南,连言之,犹言公侯也。”
(7) 对《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周始二《南》,《风》兼六代。——《晋书》
(8) 姓
动词
(1) 向南走;向南移动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 象郡。
(3) 又如:南辕(车辕向南)
副词
(1)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南面称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南奔(向南奔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lam2 [梅县腔] nam2 [陆丰腔] nam3 [客英字典] nam2 [东莞腔] lam2 [客语拼音字汇] nam2 [海陆丰腔] nam2 [台湾四县腔] nam2 [沙头角腔] lam2
◎ 潮州话:nam5 (nâm)「澄海」nang5「潮州、饶平」lam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南 | 那含 | 泥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nɒm | no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11) 宣扬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名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
),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2) 同本义
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说文》
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
画壄分州。——《汉书·地理志上》
(3) 又如:画野分疆(划分疆域而治);画土分贡(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天子划分封地给诸侯,诸侯定期向天子朝贡);画地(在地上画界线);画界(划定疆界)
(4) 绘画;作画
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善画者多工书。——蔡元培《图画》
善画者或兼建筑。
(5) 又如:画学(绘画的学问);画壁(在墙壁上作画);画革(在皮革上书写);画癖(喜爱绘画艺术成癖)
(6) 用画装饰的或以图案等装饰的 。如:画桥(彩饰的桥梁);画烛(有彩饰的蜡烛);画楼(彩饰的楼);画刹(有彩绘装饰的佛寺)
(7) 签署;签押 。如:画敕(画押);画可(帝王在奏章上批可字,表示允准可行);画卯(旧时官署规定卯时开时办公,史胥差役按时赴官署签到)
(8) 书写文字。亦特指写出带有标记性的文字 。如:画灰(在灰上写字);画沙(古代书家以为笔锋如锥画沙,方为高妙);画沙印泥(古代书法家推崇的一种用笔方法);画札(写字);画拉(方言。写)
(9) 比画 。如:指手画脚;画符(道士用咒语画成符录);指天画地
(10) 截止;停止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曰:“画,止也……自女自止耳,非力极。”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汉· 扬雄《法言》。 李轫注:“画,止。”
(11) 谋划;策划
画,计也,策也。——《说文》
孝公平画。——《商君书·更法》
助画方略。——《资治通鉴》
(12) 又如:画策(计划;筹划);划事(筹划事情);画制(筹画制度);画计(谋画)
(13) 通“化”。教化 。如:画外(化外,指政令教化所不及之地)
(14) 横划过去
曲终收拨当心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成品画
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不设色之画。——蔡元培《图画》
中国之画。
西人之画。
(2) 又如:画本(泛指画册);画卷(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
(3) 计策;计谋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柳宗元《封建论》
(4) 一个不中断、不停顿的挥笔动作 。如:“人”字有两画
(5) 书法的横笔 。如:他姓王,三画王
(6) 皱纹;纹缕 。如:画石(有纹理的石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锅7 锅8 ,uê7(uē) uêh8(uêh)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juǎn
动词
(1) (形声。从卩(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劵( )声。( )本义:膝曲)(2) 把物弯转成圆筒形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 阿》
赢缩卷舒。——《淮南子·本经》。注:“卷,屈也。”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卷甲而藏之。——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卷舒(裹卷和舒展);卷帐(新郎在女家结婚,三日之后新婚夫妇带妆奁回到男家);卷坐(轿舆不调头,向后退称卷坐);卷戏(过去河南地方剧种之一,今已绝迹)
(4) 席卷
卷石底以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北风卷地白草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又如:卷地(从地面席卷而过,形容气势浩大);卷包(犹言席卷);卷篷(风卷飞篷)
(6) 用手握住筒状物向一端滑动 。如:卷袖子;卷裤腿
名词
(1) 成圆筒形或球形的东西 。如:胶卷;花卷;行李卷
(2) 通“衮”。衮服。古代贵族画卷龙图案的礼服
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礼记·王制》
天子卷冕北面。——《礼记·祭义》
量词
(1) 把纱、线或电影胶片、磁带等绕满一个轴时所需要的量 。如:几卷电影片
(2) 通常指一小捆或小簇东西 。如:一卷钞票
动词
(1) 〈方〉∶骂 。如:卷骂(大骂)
(2) 断绝
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史记》
(3) 犹聚
舞《云门》、《大卷》。——《周礼》。贾公彦疏:“卷者,卷聚之义,即族类也。”
(4) 隐藏 。如:卷怀(收藏;有隐退不仕之意);卷迹(敛迹;退隐)
(5) 另见
juàn
名词
(1) 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 。如:卷帙(指书。可舒卷的叫卷,编次的叫帙);卷末(书卷的末尾);卷次(卷第。书籍按卷分的次序);卷尾(书籍字画的末尾处)
(2) 古时书籍写在帛或纸上,一部书可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的文字自有起讫,后代仍用来指全书的一部分
军书十二卷。——《乐府诗集·木兰诗》
卷卷有爷名。
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上卷;下卷;第三卷
(4) 试卷
呈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又如:试卷;答卷;交卷;卷摺(科举考试的卷子);卷头(考卷的封面);卷牍(文件)
(6) 档案 如:查卷;卷面(卷宗的封面)
(7) 裱好并带轴的书画等
东坡右手执卷。—— 明·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各隐卷底衣褶中。
(8) 又如:画卷;书卷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en3 [东莞腔] gen3 [梅县腔] kian3 [宝安腔] gen3 [陆丰腔] kian5
◎ 潮州话:geng2 (旧时:kńg) guang2 (kúang)「潮州」guêng2 (kúe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權 | 巨員 | 羣 | 仙B合 | 平聲 | 先 | 合口三等 | 山 | 仙B | gʰĭwɛn | gyen/g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