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诸岛
词语释义
南海诸岛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2) 方位名。和“北”相对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 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4) 南方;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 阮居道北。——《新说新语·言语》
(5) 又如:南风(南方势力);南酒(黄酒,南方酿造);南宗(佛教指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惠能所创立);南夏(泛指中国的南部);南客(客居南方);南浦(南面的水边);南琛(南方所产的珍宝);南乡(南方);南邻(古指南方金邻国;南边的近郊);南荣(房屋的南檐;南方之地);南鄙(南方边境地区);南迁(迁都南方);南徼(南方边陲);南馔(南方口味的菜肴);南关(南方的关塞)
(6) 官爵名。通“男”
郑伯,男南也。——《孔子家语·正论解》。注:“南,《左传》作男,古字作男,亦多用作此南,连言之,犹言公侯也。”
(7) 对《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周始二《南》,《风》兼六代。——《晋书》
(8) 姓
动词
(1) 向南走;向南移动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 象郡。
(3) 又如:南辕(车辕向南)
副词
(1)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南面称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南奔(向南奔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lam2 [梅县腔] nam2 [陆丰腔] nam3 [客英字典] nam2 [东莞腔] lam2 [客语拼音字汇] nam2 [海陆丰腔] nam2 [台湾四县腔] nam2 [沙头角腔] lam2
◎ 潮州话:nam5 (nâm)「澄海」nang5「潮州、饶平」lam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南 | 那含 | 泥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nɒm | no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海 | 呼改 | 曉 | 咍 | 上聲 | 賄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xɒi | haix/xoj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容词
(1) 众;各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代词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词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词
(1) 干果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词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山,鸟声。本义:江、湖、海洋中被水所包围而比大陆要小的一片陆地) 同本义
(2) 字省作“岛”
入海居岛中。——《史记·田儋传》。集解引韦昭:“海中山曰岛。”
山岛竦峙。——曹操《步出夏门行》
英伦诸岛乃属冰天雪海之区。——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3) 又如:岛峙(似海岛般耸峙);岛夷(古指中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南北朝时南北双方封建统治者各以正统自居,互相诋毁,北朝称南朝为岛夷;也指倭寇)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da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