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

nán sī lā fū [nan si la fu]
注音 ㄋㄢˊ ㄙ ㄌㄚ ㄈㄨ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尔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至2003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是以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兼并语言、文化相近的周边小国黑山王国,吞并原来从属于奥匈帝国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而形成的国家。

南斯拉夫的国语词典

国名。位于欧洲东南方的巴尔干半岛上。参见「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条。

南斯拉夫的网络释义

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英文:Yugoslavia),1929年-2003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曾用名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以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兼并语言、文化相近的周边小国黑山王国,吞并原来从属于奥匈帝国的弱小斯拉夫民族聚居地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而形成的国家。
  •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奥匈帝国,1918年12月1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组成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王国。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南斯拉夫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由众多地区拼凑而成,文化、民族和宗教异常复杂。1929年该国解散议会和诸个党派,国王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瓦尔达尔马其顿作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并入南斯拉夫王国,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黑山语非常接近,它们在南斯拉夫时代被统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1941年被纳粹德国侵略。1945年初,德国撤出南斯拉夫,国家重建。1945年,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起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南斯拉夫解体,分裂为南联盟、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南联盟2003年重定新宪法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独立,塞尔维亚失去出海口变成内陆国,2008年科索沃“独立”。
  • 南斯拉夫的翻译

    英语: Yugoslavia, 1943-1992
    德语: Jugoslawien (Geo)​
    法语: Yougoslavie

    南斯拉夫造句

    几乎前南斯拉夫所有的面包师傅都是来自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
    她曾作为临床医生,在前南斯拉夫和伊拉克治疗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并且供职于从事难民事务的非政府组织。
    伊拉克当时正热衷于与前南斯拉夫建立友好关系,去卢布尔雅那似乎是个很自然的选择。
    在维斯普雷姆的机场是仅有的铺设水泥跑道的军用机场,因此可以作为将要在南斯拉夫发起空中突击的伞兵使用。
    南斯拉夫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那些来自南斯拉夫的运动员没有参加五环旗的环场展示,但是在颁奖仪式上,五环旗却为他们冉冉升起。
    中国人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南斯拉夫人民的正义斗争。
    有一位南斯拉夫的女性社会学家在大会里演讲,说除掉一部分甘心做贤妻良母的女性以外,此外的职业女性可以叫‘第三性’。
    决赛中遭遇的对手,是在最后一分钟顶替南斯拉夫队参赛的丹麦队。
    印度、巴基斯坦、希腊、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
    欧洲中部偏东南的一地区,延伸至罗马尼亚西部,南斯拉夫东北部和匈牙利南部。
    南斯拉夫前锋米赫洛域头球破网为帕尔马领先。
    中世纪末,欧洲各国就已经出现了在军人帽子上佩带各种特殊识别标志的习惯,如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某些轻骑兵的帽子上,插有不大的帽缨或一束雄鸡羽毛。
    玛洛克维亚先生被征召入伍,他作为一名德国国防军的插图画家,在乌克兰、意大利、芬兰和南斯拉夫留下了自己的墨迹。
    妈妈对儿子说:爸爸晚上要在家里招待一位南斯拉夫人。父亲和客人踏进家门时,孩子对妈妈悄声说:妈妈!快来看,那个夫人是男的!
    德国进击顽强不驯的南斯拉夫人的主要力量显然是取道罗马尼亚。
    北约在对南空袭的同时,正加紧在阿尔巴尼亚的军事部署,最近两天已在与南斯拉夫科索沃接壤的阿北方库克斯区和特罗波亚区沿边境地区部署了大量防空导弹。
    联合国战争法庭表示,在海牙羁留所死亡的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验尸结果显示他是心脏病猝死。
    他举例说,比如,包头市聘请原南斯拉夫著名足球运动员米罗西团队担任青少年足球总教练,正在打造青训体系。
    黑山是南斯拉夫西南部一地区,位于亚得里亚海沿岸。

    汉字详情

    nán [nan]
    部首: 223
    笔画: 9
    五笔: FMU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BTJ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镈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2) 方位名。和“北”相对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 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4) 南方;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 阮居道北。——《新说新语·言语》

    (5) 又如:南风(南方势力);南酒(黄酒,南方酿造);南宗(佛教指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惠能所创立);南夏(泛指中国的南部);南客(客居南方);南浦(南面的水边);南琛(南方所产的珍宝);南乡(南方);南邻(古指南方金邻国;南边的近郊);南荣(房屋的南檐;南方之地);南鄙(南方边境地区);南迁(迁都南方);南徼(南方边陲);南馔(南方口味的菜肴);南关(南方的关塞)

    (6) 官爵名。通“男”

    郑伯,男南也。——《孔子家语·正论解》。注:“南,《左传》作男,古字作男,亦多用作此南,连言之,犹言公侯也。”

    (7) 对《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简称

    周始二《南》,《风》兼六代。——《晋书》

    (8) 姓

    动词

    (1) 向南走;向南移动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 象郡。

    (3) 又如:南辕(车辕向南)

    副词

    (1)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南面称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又如:南奔(向南奔跑)

    英文翻译

    south; southern part; sou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naam4
    ◎ 客家话:[宝安腔] lam2 [梅县腔] nam2 [陆丰腔] nam3 [客英字典] nam2 [东莞腔] lam2 [客语拼音字汇] nam2 [海陆丰腔] nam2 [台湾四县腔] nam2 [沙头角腔] lam2
    ◎ 潮州话:nam5 (nâm)「澄海」nang5「潮州、饶平」l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二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那含平聲開口一等nɒmnom
    [si]
    部首: 417
    笔画: 12
    五笔: ADW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CHML
    四角: 428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义:劈;砍)

    (2) 同本义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 扯裂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 分开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 距离;离开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 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代词

    (1) “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则。就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形容词

    (1) 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 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 白色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助词

    (1) 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 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 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英文翻译

    this, thus, such; to lop off; emphatic particle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i1 [客英字典] sii1 [宝安腔] su1 [客语拼音字汇] si1 [陆丰腔] sii1 [梅县腔] se1 [东莞腔] su1 [海陆丰腔] si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sĭesie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UGU

    英文翻译

    pull, drag; seize, hold; lengthen
    fū,fú [fu]
    部首: 308
    笔画: 4
    五笔: FW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O
    四角: 50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 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

    (2) 同本义

    夫,丈夫也。——《说文》。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也不良。——《诗·陈风·墓门》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注:“将必将为匹夫。”

    二田为一夫。——《管子·乘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又如:夫公(古代敬称男子为夫公);夫男(男人,丈夫);夫家(男女。丁男无妻者谓夫,有妻者谓家)

    (4) 女子的正式配偶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乐府诗集·陌上桑》

    (5) 又如:夫主(丈夫);夫室(丈夫);夫党(丈夫的亲属)

    (6) 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如:农夫;人力车夫;马夫;轿夫;夫头(夫役的头目)

    (7) 大丈夫。对男子的美称

    西川 刘禅本非夫, 文灿贪庸亦竖奴。—— 柳亚子《诸将六首》

    (8) 剑衣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礼记·少仪》

    (9) 通“趺”。足背

    渠长丈六尺,夫长丈二尺,臂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副词

    (1) 通“复”。再,又一次

    回志怯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所思?——张衡《思玄赋》

    (2) 另见

    代词

    (1) “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 ——第三人称代词。如:使夫往而学焉

    (2)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4) 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助词

    (1)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夫战,勇气也

    (2)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3) 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宋· 苏洵《六国论》

    (4) 另见

    英文翻译

    man, male adult, husband; those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fu4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fu2 [海陆丰腔] fu1 bu1 [客英字典] fu1 [宝安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东莞腔] fu1 [沙头角腔] fu1 [陆丰腔] fu1 fu3 [台湾四县腔] fu1 b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防無平聲合口三等bʰĭubyo/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