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
词语释义
登上厅堂。
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
见“升堂拜母 ”。
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
参见:升堂 ,升堂词语解释
登上厅堂。
唐 韩愈 《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定命録》: 张文瓘 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登上厅堂。
《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 顾况 《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
《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 氏居八人焉。”《云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 王士禛 《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 汤公 起 梁 宋 ,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 日本 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幽州 路总管 泰不华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梼杌闲评》第三六回:“ 许显纯 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见“ 升堂拜母 ”。
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 明 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引证解释
⒈ 登上厅堂。
引唐韩愈《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⒉ 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引清翟灏《通俗编·居处》:“《定命録》:张文瓘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1. 登上厅堂。 《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顾况《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叶廷琯《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⒊ 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
引《论语·先进》:“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氏居八人焉。”
《云笈七籤》卷一百:“闕里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王士禛《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汤公起梁宋,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日本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⒋ 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
引《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幽州路总管泰不华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
《梼杌闲评》第三六回:“许显纯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李渔《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⒌ 见“升堂拜母”。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引清昭槤《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明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升堂的国语词典
登上厅堂。
升堂的网络释义
升堂
升堂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本义: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
(2) 容量单位
升,十龠也。从斗,亦象形。——《说文》。按,十合也。
两匊谓之升。——《小尔雅》
蕃衍盈升。——《诗·唐风·椒聊》
(3) 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公制一升为1000毫升,合一市升。今公制与市制相同。如:升斛(升与斛的合称);升合(一升一合。比喻数量很小);升勺(一升一勺之量,比喻数量很少);升合之利(微利)
(4) 量酒的单位
赐酒日二升,肉二斤。——《墨子》
(5) 量器
忽见石窠中有二卵大如升。——晋· 陶潜《搜神后记》
(6) 古代布八十缕为升
冠六升,外毕。——《仪礼》
(7) 姓
动词
(1) 上升,升起
昇,日上。本亦作升。——《广韵》
升假借为“登”。字亦作昇,作陞。——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聚而上者谓之升。——《易·序卦》
如日之升。——《诗·小雅·天保》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升驾(飞升;腾云驾雾);升坠罔知(不知己故者的结局如何);升降揖逊(礼仪制度);升冠升珠(脱下官帽和外衣);升举(修炼成仙,升上天堂);升仙(死亡);升龙(乘龙升天);回升(下降后又往上升)
(3) 登,上
陞,上也。——《广雅》
升,元亨。——《易·升卦》。疏:“升者,登也。”
道存升降。——《书·毕命》
天险不可升也。——《易·习坎》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4) 又如:升阶(拾级而上);升车(登车);升炕(上炕就坐);升殿(登入宫殿理事);升堂睹奥(比喻学有所成,并观察到深奥之处);升陟(升登,攀登);升济(升登,超度);升封(登泰山封禅);升屋(登上屋顶);升座(登上座位)
(5) 提升
名因文著,位以才升。——白居易《祭卢虔文》
以此遂不得升进。——《后汉书·王符传》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 宁夏道。——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升转(官职的提升与调动);升除(提升官职。除:拜官受职);升擢(提升);升补(官吏的升迁与补缺);升扬(提升,升迁);升进(晋升官位);升第(晋级或被录用);升秩(升官);升行(提高行辈)
(7) 谷物登场,成熟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论语》
(8) 进奉,进献
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in1 [海陆丰腔] shin1 [客英字典] shin1 [东莞腔] sin1 [客语拼音字汇] sin1 [宝安腔] sin1 [沙头角腔] sin1 [台湾四县腔] siin1 [陆丰腔] shin1
◎ 潮州话:sêng1 (se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升 | 識蒸 | 書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ɕĭəŋ | sjing/sjo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2) 同本义
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 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立于西堂。——《书·顾命》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观其坐高堂。——明· 刘基《卖柑者言》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4)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审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堂前松柱。——晋· 干宝《搜神记》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
堂有炼珍。——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又如: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6) 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宾客满堂。——《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8) 尊称别人的母亲 。如:令堂;萱堂
(9) 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 。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10) 也指署事的官吏 。如: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11) 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外堂即向东之坞。——《徐霞客游记》
(12) 佛堂 。如: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形容词
(1) 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 。如: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2)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 。如: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3) 高显的样子
刊层平堂,设切崖。——《文选·张衡·西京赋》
量词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o2 tong2 [台湾四县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海陆丰腔] tong2 [客语拼音字汇] tang2 tong2 [宝安腔] tong2 [沙头角腔] tong2 [东莞腔] tong2 [陆丰腔] tong3
◎ 潮州话:dng5/deng5 ,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唐 | 徒郎 | 定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dang | dʰɑ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