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堆
词语释义
古代设在衙门和驿站前用以报时的时辰台。
词语解释
古代设在衙门和驿站前用以报时的时辰台。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开元 中, 郑审 检校两京馆驛。今驛门前十二辰堆,即 审 所剏。十二辰堆,即今各衙门堂前时辰臺也。驛骑虑有淹迟,故置堆以纪去来之候耳。”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设在衙门和驿站前用以报时的时辰台。
引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开元中, 郑审检校两京馆驛。今驛门前十二辰堆,即审所剏。十二辰堆,即今各衙门堂前时辰臺也。驛骑虑有淹迟,故置堆以纪去来之候耳。”
十二辰堆的网络释义
十二辰堆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说文》
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疏
十亩之间兮。——《诗·小雅·六月》
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管子·七法》
天下欲反,十室九空。——葛洪《抱朴子·用刑》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十里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十番(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十牌(十户人家。牌:门牌);十地(佛教称菩萨修行渐近于佛的十种境界);十生九(死的歇后语);十方地面(庙宇。佛教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十方常住(寺庙。佛教认为“不变”为常住。寺庙是不变的,故称);十有九就(十成之中有九成可望成功)
(4) 指十分;十份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又如:十一(十分之一);十半(十分之五)
(6) 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
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隽。——《文选·潘岳·西征赋》
(7) 特指十倍 。如:十伯(十倍百倍)
(8) 序数的第十位
请以赵十五城为 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 又如:十五删(诗韵中上平声第十五个韵目);十四寒(诗韵中上平声第十四个韵目);十三元(依据《佩文诗韵》“元”字列在上平声第十三位,故称)
形容词
(1) 表示多;齐全;完备
九十其仪。——《诗·豳风·东山》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
(2) 又如:十郎八当(落花流水,七零八落);十变五化(变化多端);十亲九眷(众多亲戚);十相具足(十分美貌);十相俱足(娇妻美妾俱全);十数(十多;十几,表示众多);十荡十决(多次冲击均能破敌);十万(数目。又形容数量极多);十恶五逆(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十尧(圣人众多);十朋(许多朋友);十有八九(绝大多数)
(3) 通“什”。杂 。如:十锦;十样锦(有各种不同花纹的织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p8 [宝安腔] sip8 [沙头角腔] sip8 [东莞腔] sip8 [梅县腔] ship8 [客语拼音字汇] sib6 [客英字典] ship8 [台湾四县腔] siip8 [陆丰腔] ship8
◎ 潮州话:zab8 (tsâp) 「澄海」zag8 (tsâ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十 | 是執 | 常 | 緝A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ʑĭĕp | zjip |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 一加一的和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与《召南》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二星(银子二钱。星,秤杆上的记数点);二天(再嫁;嫁二夫)
(4) 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 。如:一百二
(5) 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 。如:八千二
(6) 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 。如:四万二
(7) 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8) 又如:二手(副手,二把手);二尹(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二舍(二公子,二少爷。舍:舍人。原为官名,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二甲(殿试的第二等);二门(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
形容词
(1) 两样;有区别 。如:二屋里(另住一处。比喻说话岔了道);二价(异议)
(2) 不专一;不忠诚 。如:有二心;二四(放肆,胡作非为);二三(三心二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6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沙头角腔] gni5 [陆丰腔] gni6 [梅县腔] ngi5 ng5 [台湾四县腔] ngi5 [客英字典] ngi5 [宝安腔] ngi5 [东莞腔] ngi5
◎ 潮州话:no6 (nõⁿ ) ri7 今又音r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二 | 而至 | 日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脂A | 止 | njiih/rih | nʑ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土,隹(
)声。本义:土堆)(2) 土墩,沙墩或水中聚集的礁石
逾陇堆兮渡漠。——《楚辞·疾世》
激堆埼。——司马相如《上林赋》
呼水中沙堆为墠。——《尔雅·释水》注
(3) 又如:堆阜(小丘);堆埼(曲折的岸边)——多用于地名。如:滟滪堆(在四川长江中);双堆集(在安徽)
(4) 常为排列的整齐有序的叠堆 。如:草堆;柴火堆;堆云(形容密集众多);堆堆(久久不动的样子;形容累积得很多的样子)
动词
(1) 堆积
堆,聚土。——《说文》
(2) 又如:堆堵(堆积堵塞);堆绢(堆纱花。用彩绢制成花鸟人物形状,缀附于屏障上);堆山塞海(形容财物极为丰富);堆红(漆器上所堆成的朱色花纹);堆案(累积案头。指积压很多文书)
量词
(1) 用来计量成堆的东西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一堆垃圾;一堆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oi1 [海陆丰腔] doi1 doi3 doi5 [梅县腔] doi1 doi3 [宝安腔] doi1 [客英字典] doi1 [东莞腔] doi1 [台湾四县腔] doi1 doi3 doi5 [客语拼音字汇] doi1 [陆丰腔] d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磓 | 都回 | 端 | 灰 | 平聲 | 灰 | 合口一等 | 灰 | 蟹 | tuai/tuoi | tuɒ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