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丈软红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说文》
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疏
十亩之间兮。——《诗·小雅·六月》
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管子·七法》
天下欲反,十室九空。——葛洪《抱朴子·用刑》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十里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十番(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十牌(十户人家。牌:门牌);十地(佛教称菩萨修行渐近于佛的十种境界);十生九(死的歇后语);十方地面(庙宇。佛教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十方常住(寺庙。佛教认为“不变”为常住。寺庙是不变的,故称);十有九就(十成之中有九成可望成功)
(4) 指十分;十份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又如:十一(十分之一);十半(十分之五)
(6) 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
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隽。——《文选·潘岳·西征赋》
(7) 特指十倍 。如:十伯(十倍百倍)
(8) 序数的第十位
请以赵十五城为 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 又如:十五删(诗韵中上平声第十五个韵目);十四寒(诗韵中上平声第十四个韵目);十三元(依据《佩文诗韵》“元”字列在上平声第十三位,故称)
形容词
(1) 表示多;齐全;完备
九十其仪。——《诗·豳风·东山》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大学》
(2) 又如:十郎八当(落花流水,七零八落);十变五化(变化多端);十亲九眷(众多亲戚);十相具足(十分美貌);十相俱足(娇妻美妾俱全);十数(十多;十几,表示众多);十荡十决(多次冲击均能破敌);十万(数目。又形容数量极多);十恶五逆(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十尧(圣人众多);十朋(许多朋友);十有八九(绝大多数)
(3) 通“什”。杂 。如:十锦;十样锦(有各种不同花纹的织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p8 [宝安腔] sip8 [沙头角腔] sip8 [东莞腔] sip8 [梅县腔] ship8 [客语拼音字汇] sib6 [客英字典] ship8 [台湾四县腔] siip8 [陆丰腔] ship8
◎ 潮州话:zab8 (tsâp) 「澄海」zag8 (tsâ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十 | 是執 | 常 | 緝A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ʑĭĕp | zjip |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持“十”。十,十尺。本义:长度单位,十尺) 同本义
丈,十尺也。——《说文》
度五尺为墨,倍墨谓之丈。——《小尔雅》
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白发三千丈。——唐· 李白《秋浦歌》
百丈冰。——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半匹红绸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长丈许。——明· 魏禧《大铁锥传》
(2) 又如:丈尺(以丈、尺为单位来计量);丈六(一丈六尺);丈二(一丈二尺);丈数(一丈多;丈把)
名词
(1) 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丈者,长也。——《大戴礼记》
(2) 又如:丈人行(父辈;长辈);丈母(丈母娘,丈妈,岳母);丈丈(对尊长的敬称);老丈;岳丈
(3) 丈夫 。常用于称姑、姨、姐、妹之夫。如:姑丈;丈夫女(女中丈夫;指具有英雄气概的女子);丈夫儿(男子汉);丈夫子(儿子;男孩);丈夫汉(男子汉);姐丈;妹丈
动词
(1) 扶,倚。后作“杖”
丈,借为扶行之丈。老人持丈,故谓之丈人。别用杖通。——《六书正伪》
(2) 测量土地 。如:丈田分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cong3 | cong1 [沙头角腔] cong1 cong5 [客语拼音字汇] cong1 cong4 [海陆丰腔] chong6 [台湾四县腔] cong5 [梅县腔] chong5 [东莞腔] cong3 [客英字典] chong5 [陆丰腔] chong6
◎ 潮州话:deng6 (tũrng 旧时:tñg ) ziang6(chĩang) diên6/dion6(tĩe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丈 | 直兩 | 澄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driangx/diank | ɖʰĭaŋ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车,欠声。本义:柔软)
(2) 同本义。质地不硬,与“硬”相对。也作“輭”
軟,柔也。——《玉篇》
軟,俗輭字。——《广韵》
輭,柔也。——《广韵》
步步金阶上软舆。——唐· 王建《宫词》
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红楼梦》
(3) 又如:软壁(可折叠的屏风);软片(指裱好的书画);软柔柔(非常柔软);软设设(软软的);软性(轻柔的事物。与硬性相对);绵软(柔软;又形容身体无力);松软(松散绵软);软甲(软战。用非金属制作的软质战衣)
(4) 柔和;温和
文辞婉软。——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软咍咍(软绵绵;软软地);软善(和善);软款(娇柔;柔和;温顺地恳求);软局子(软手段);软软款款(用温柔亲切的话体贴、抚慰);软熟(形容人性格柔和,不违世人);软语温香(形容女性细芳的身体);软语温存(用温和婉转的话相抚慰);软和(柔和);软风(和风);软美(柔和美好;温顺)
(6) 形容人体柔弱无力
李园,软弱人也。——《战国策·秦策》
(7) 又如:软刺答(软答刺。软弱无力的样子);软丢答(轻飘无力);软困(疲乏无力);酸软(身体发酸而无力);酥软(肢体软弱无力);软兀剌(形容无力,乏劲);软懒(乏力慵懒的样子);软乎(形容柔弱无力)
(8) 意志不坚定,容易被感动或动摇
心里早软了。——《红楼梦》
(9) 又如:软壳鸡蛋(比喻性情软弱之人);软揣(软弱,不坚强);软怯怯(软弱,羞怯);软厮禁(不硬挣,不坚强);心软(容易被外界事物感动而生怜悯或同情);手软(不忍下手或下手不狠);软脊脊(比喻没有主见,不坚定);软耳朵(比喻无主见、容易轻信人言的人);软商(用软磨的手段商量)
(10) 不用强硬的手段,只是平和地进行
主公软监诸将在内,水食不便。——《三刻拍案惊奇》
(11) 又如:软招(软办法,软手段);软困(软禁;用软办法围困);软监(软禁)
动词
(1) 麻痹;软化
你莫诡诈欺心软我,欲为脱身之计。——《西游记》
(2) 又如:软顽(顽滑;刁顽);软痛(缓解伤痛);软口汤(为封人口而送的人情贿赂之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2)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名词
(1) 美人的代称 。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动词
(1) 变红,呈现红色 。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