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

běi fǔ [ bei fu]
注音 ㄅㄟˇ ㄈㄨˇ

词语释义

东晋建都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 ,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 ,故称军府曰北府。 北府兵的略称。 东晋时京口的别称。 契丹部落集团名称。唐末,契丹遥辇氏八部以迭剌部为核心的五部和以乙室部为核心的三部,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词语解释

  1. 东晋 建都 建康 (今 江苏省 南京市 ),军府设在 建康 之北的 广陵 (今 江苏 扬州市 ),故称军府曰北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郗司空 拜北府。” 刘孝标 注引《南徐州记》:“旧 徐州 都督以东为称。 晋氏 南迁, 徐州 刺史 王舒 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 唐 孟简 《咏欧阳行周事》诗:“此为太学徒,彼属北府官。中夜欲相从,严城限军门。” 清 吴伟业 《投赠督府马公》诗:“上相 始兴 开北府,通侯 高密 镇 西京 。”

  2. 北府兵的略称。

    《晋书·桓玄传》:“ 玄 又害 吴兴 太守 高素 、辅国将军 竺谦之 、 谦之 从兄 高平 相 朗之 、辅国将军 刘袭 ……等,皆 牢之 之党,北府旧将也。”《太平广记》卷三八三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索卢贞》:“北府 索卢贞 者,本中郎 荀羡 之吏也。以 晋 太元 五年六月中病亡,经一宿而苏。”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第五章第三节:“另一方面, 刘裕 却在团结北府中下级军官,密谋推翻 桓玄 。”

  3. 东晋 时 京口 的别称。

    《宋书·武帝纪上》:“是夜 玄 与 迈 书曰:‘ 北府 人情云何?卿近见 刘裕 何所道?’ 迈 谓 玄 已知其谋,晨起白之。”《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 愔 在 北府 , 温 常云:‘ 京口 酒可饮,兵可用。’” 胡三省 注:“ 晋 都 建康 ,以 京口 为 北府 , 歷阳 为 西府 , 姑孰 为 南州 。”

  4. 契丹 部落集团名称。

    唐 末, 契丹 遥辇 氏八部以 迭剌部 为核心的五部和以 乙室部 为核心的三部,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辽史·太祖纪上》:“四年秋七月戊子朔,以后兄 萧敌鲁 为北府宰相。后族为相自此始。”

引证解释

⒈ 东晋建都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 ),军府设在建康之北的广陵 (今江苏扬州市 ),故称军府曰北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郗司空拜北府。”
刘孝标注引《南徐州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 晋氏南迁, 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起也。”
唐孟简《咏欧阳行周事》诗:“此为太学徒,彼属北府官。中夜欲相从,严城限军门。”
清吴伟业《投赠督府马公》诗:“上相始兴开北府,通侯高密镇西京。”

⒉ 北府兵的略称。

《晋书·桓玄传》:“玄又害吴兴太守高素 、辅国将军竺谦之、谦之从兄高平相朗之 、辅国将军刘袭 ……等,皆牢之之党,北府旧将也。”
《太平广记》卷三八三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索卢贞》:“北府索卢贞者,本中郎荀羡之吏也。以晋太元五年六月中病亡,经一宿而苏。”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第五章第三节:“另一方面, 刘裕却在团结北府中下级军官,密谋推翻桓玄。”

⒊ 东晋时京口的别称。

《宋书·武帝纪上》:“是夜玄与迈书曰:‘ 北府人情云何?卿近见刘裕何所道?’ 迈谓玄已知其谋,晨起白之。”
《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愔在北府,温常云:‘ 京口酒可饮,兵可用。’”
胡三省注:“晋都建康,以京口为北府,歷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

⒋ 契丹部落集团名称。 唐末, 契丹遥辇氏八部以迭剌部为核心的五部和以乙室部为核心的三部,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

《辽史·太祖纪上》:“四年秋七月戊子朔,以后兄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后族为相自此始。”

北府的国语词典

东晋建都建康,军府位于建康的北方广陵,故称军府为「北府」。后亦泛称政府军队及其所在地为「北府」。

北府的网络释义

北府

  • 北府(醇亲王府)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地区后海北沿,南临什刹海后海,占地约80亩。宣统年间又被称为称摄政王府,亦是潜龙邸王府。
  • 汉字详情

    běi [bei]
    部首: 203
    笔画: 5
    五笔: UX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P
    四角: 12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墨德開入聲開口一等pəkpok
    [fu]
    部首: 314
    笔画: 8
    五笔: YWF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ODI
    四角: 002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广( 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付声。本义:府库,府藏。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2) 同本义

    府,文书藏也。——《说文》

    开府库,出币帛。——《淮南子·时则》

    在府言府。——《礼记·曲礼》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汉书·匈奴传》

    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府室(国家书库);府库(官府储存财物、兵甲的仓库);府实(府库中的财物);府帑(国库;国库所藏的金帛);府钱(府库的钱财)

    (4) 古代管理财货或文书的官吏 。如:府吏(古时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

    (5) 官署。汉至南北朝多指高级官员及诸王治事之所

    以八法治官府。——《周礼·太宰》。注:“百官所居曰府。”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府上(官府,衙门;今尊称对方家宅或家乡);府厅(官署的厅堂);府朝(官署;王府);府幕(府署的幕僚)

    (7) 第宅。地方行政长官或达官贵人的官邸 。如:王府(有王爵封号的人的住宅);府寺(古代公卿的官舍);府舍(官舍,官邸)

    (8) 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 。如:常德府,济南府;府元(府试头名);府庠(州府里的学校)

    (9) 对别人住宅的敬称 。如:造府请教

    (10) 通“腑”。脏腑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素问》

    (11) 又

    五藏已伤,六府不通。

    (12) 又如:六府(中医指胃、小肠、大肠、膀胱、胆和三焦)

    动词

    (1) 通“俯”。屈身,低头,与“仰”相对

    王府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列子·周穆王》

    (2) 又如:府然(屈身、低头的样子)

    英文翻译

    prefecture; prefect; govern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u3 [陆丰腔] fu3 [梅县腔] fu3 [宝安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东莞腔] fu3 [海陆丰腔] fu3 [沙头角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方矩上聲合口三等pyox/piuup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