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力

yǒng lì [ yong li]
注音 ㄩㄥˇ ㄌ一ˋ

词语释义

勇力 yǒnglì

(1) 勇气和力量

勇力文武备具。——《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勇力者。——《汉书·食货志》· 贾谊《论积贮疏》
courage and power

词语解释

  1. 勇猛而有气力。亦指胆量和气力。

    《周礼·夏官·司右》:“司右掌群右之政令……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后汉书·盖延传》:“边俗尚勇力,而 延 以气闻。”《三国演义》第五八回:“今救 曹操 者,必 许褚 也。此人勇力过人,人皆称为‘虎痴’。” 许地山 《萤灯》:“这是要试验你底智力,因为战争是不能单靠勇力的。”

  2. 指有勇气的人。

    《南史·裴忌传》:“ 侯景 之乱,招集勇力,乃随 陈武帝 征讨。” 清 吴敏树 《黄持轩传》:“别拣勇力数百人,分营要隘。”

引证解释

⒈ 勇猛而有气力。亦指胆量和气力。

《周礼·夏官·司右》:“司右掌群右之政令……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
《后汉书·盖延传》:“边俗尚勇力,而延以气闻。”
《三国演义》第五八回:“今救曹操者,必许褚也。此人勇力过人,人皆称为‘虎痴’。”
许地山《萤灯》:“这是要试验你底智力,因为战争是不能单靠勇力的。”

⒉ 指有勇气的人。

《南史·裴忌传》:“侯景之乱,招集勇力,乃随陈武帝征讨。”
清吴敏树《黄持轩传》:“别拣勇力数百人,分营要隘。”

勇力的网络释义

勇力

  • 勇力,汉语词语,
  • 拼音:yǒng lì
  • 意思是勇气和力量。
  • 勇力造句

    想罢,我脑中突然鼓起无穷的勇力,让我从容起来,不再惊慌失措。
    成吉思汗神勇闪射的二弟哈撒尔,勇力过人的三弟别勒古台,尊贵的幼弟帖木格斡赤斤一字坐开。
    不防马宝分军来攻,个个是踊跃争先,上前拚命,伊里布、哈克山,本没有什么勇力,遇了周军,好像泰山压顶一般,连逃走都来不及。
    久闻尚付天赋惊人,勇力不凡,今日一见果然如此!你就此退去,我保证不追捕你,如何?
    那西门庆怎当武松勇力?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
    用兵之道,智居首,勇力其次。
    李进思多智善谋,现如今已成为赵兴的左膀右臂,为赵兴从事着机密工作;李进武比赵兴大上一些,自幼有勇力,向往着当将军上阵杀敌。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少年的他武艺超群,勇力过人,且琴棋书画,狗马弋猎无一不精。
    青年的时候,勇力过人一条一丈多宽的青云溪,他轻轻地一跃就过去了。
    四肢发达、勇力无比而不知礼义者,在射礼中将无所措手足。
    属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屯长,可也颇有勇力,一般人不是属下的对手!
    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
    这黄巾贼也真够穷的,向云暗自嘀咕,不过总比没有好,向云麾下三千士卒用的都是刀,弓矛皆无,靠的就是勇力,也算聊胜于无吧。
    张飞看着眼前的九尺胖汉,比自己大一圈的腰身,想来是有些力气,但是还是觉得自己勇力无双,至今为遇敌手,才不会怕他,于是大喊道“比就比,谁怕谁啊。
    勾玉营将近一千五百名士卒,既没有独战漠兽的勇力,又没有配合作战的默契,甚至连基础的骑兵列队冲锋都组织不起来。
    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从命為士,上赏;犯命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
    凡此诸帅,莫不勇力动天,劲志驾日,接冲拔距,鹰瞵鹗视,顾盼则前后风生,喑呜则左右电起,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赴敌,何陈能坚。
    上不尊德而任诈匿,不尊道而任勇力,不贵用命而贵犯命,不贵善行而贵暴行,陵之有司,此谓少威,少威则民不胜。

    汉字详情

    yǒng [yong]
    部首: 217
    笔画: 9
    五笔: CEL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BKS
    四角: 174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 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2) 同本义

    勇,气也。——《说文》

    无拳无勇。——《诗·小雅·巧言》

    尔勇伊何。

    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经上》

    勇,文之帅也。——《国语·周语》

    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勇于就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若素名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兴甚勇。——《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勇而多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忠勇(忠诚而勇敢);英勇(勇敢出众);勇悍(勇敢强悍);勇烈(勇敢猛烈);勇夫(勇敢的人);勇功(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勇沉(勇敢沉着);勇果(勇敢果断)

    (4) 勇猛;凶猛

    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庄子》

    勇,天下之凶德也。——《吕氏春秋·论威》

    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三国志》

    (5) 又如:神勇(形容人非常勇猛);骁勇(勇猛);勇鸷(勇猛强悍)

    名词

    (1) 勇气,勇力

    可使有勇。——《论语·先进》

    勇冠三军。——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其勇过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清代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也泛指士兵 。如:乡勇;勇丁(清代地方招募的士兵);游勇(指失去统属的士兵)

    (3) 姓

    英文翻译

    brave, courageous, fierce

    方言集汇

    ◎ 粤语:jung5 jung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ung3 [宝安腔] jung3 [梅县腔] jung3 [海陆丰腔] rung3 [客英字典] jung3 [台湾四县腔] jung3 [客语拼音字汇] yung3 [陆丰腔] jung3 [东莞腔] jung3
    ◎ 潮州话:i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余隴上聲開口三等jĭwoŋjyungx/jvnk
    [li]
    部首: 217
    笔画: 2
    五笔: LT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KS
    四角: 40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ik6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林直職開入聲開口三等ləklik/li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