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

zhù cí [zhu ci]
繁体 助詞
注音 ㄓㄨˋ ㄘ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助词 zhùcí

(1) 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汉语中有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auxiliary word

词语解释

  1. 亦作“ 助辞 ”。助字。今指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虚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又:‘伤人乎,不问马’,今亦云: 韩文公 读不为否,言大德圣人岂仁於人,不仁於马?故贵人所以前问,畜贱所以后问。然‘不’字上岂更要助词,其亦曲矣。”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第十》:“《周书》二十篇,有此文法,有此助辞乎?”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之六二:“由 中国 的语文法言,至 唐 宋 以后而助词之作用特别突出,所以丰神摇曳,能够曲折帮助语言的神态。”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助辞”。助字。今指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虚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又:‘伤人乎,不问马’,今亦云:韩文公读不为否,言大德圣人岂仁於人,不仁於马?故贵人所以前问,畜贱所以后问。然‘不’字上岂更要助词,其亦曲矣。”
清龚自珍《大誓答问第十》:“《周书》二十篇,有此文法,有此助辞乎?”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四之六二:“由中国的语文法言,至唐宋以后而助词之作用特别突出,所以丰神摇曳,能够曲折帮助语言的神态。”

助词的国语词典

一种附著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达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国语的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得」)​、时态助词(如「了」、「过」)​和语气助词(如「吗」、「吧」)​。

助词的网络释义

助词

  • 助词,又称为语助词。文法术语,指的是一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必须附着在别的词语的后面或前面,凡是后附的都读轻声,前附的不读轻声。
  • 助词造句

    最后,综观现代汉语中与“得”有关的各种结构,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有助动词、助词、词缀三个不同性质的轻声“得”。
    摘要宜春话有一个将来时态助词“格”
    但从表达语法手段看,英语和哈萨克语均可用动词变化形式或助词来表达“时”的语法意义。
    韩国语是黏着语,所以主要依靠语尾和助词等来表现语法关系。
    属新湘语的沅江话中的“起”是个意义较丰富、有多种语法功能的词。“起”可以作谓语、补语以及作为帮助表达语法意义的助词。
    相对而称,在语法学上,是谓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语法结构密切相关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他动词跟宾语,即前面的体词后面跟宾格助词。
    本文对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语助词“看”作了简要探析,以便弄清“看”字能出现的句子的句法特点、“看”的语用特点、“看”的性质等三方面的问题。
    自动词不跟宾语,即前面的体词后面不能跟宾格助词,除此之外只能填写主格助词。
    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没有比况助词作为标志的表比况的短语。
    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的基本功能是辅助句调表达语气。
    本文将语用调节论运用到目前研究中,试图为白语语语尾助词的语用分析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来讨论其语用功能和动因。
    这些都可以说是日语助词、助动词所具有的非词性。
    峦洛结结巴巴吐出一串串毫无意义的冠词助词连词介词,眼睛的余光却四下不停搜寻着每一条可行性看似稍微比零大一点的逃生路线。
    研究的句子包括有或没有话语语助词附加于句末的不同句子类型。
    形容词是不可能有宾语的,所以出现在形容词前面的体词在句子中一定是做主语的,应该填写主格助词。
    在语用调节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语尾助词其实是说话者在交际中运用的语用策略。
    在这期间他有了一个绰号“切”,这是阿根迁俚语中的一个语助词,意同“喂”或者是“哥们儿”。
    句子中词与词的语法关系,词的语法作用,主要的不是依靠语序或词尾的屈折变化,而是依靠助词或助动词等粘着成分来决定的。
    但,“快”,或者“特快”,再多叠加的助词,都无法掩盖它已然被抛弃了的速度,如同车轮那一成不变催人入寐的节奏。

    汉字详情

    zhù,chú [zhu,chu]
    部首: 217
    笔画: 7
    五笔: EGL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MKS
    四角: 74127

    详细解释

    chú

    动词

    (1) 同“锄”。除去

    颜不疑归,而师 董梧,以助其色。——《庄子》

    (2) 另见 zhù

    zhù

    动词

    (1) (形声。从力,且( )声。助人要用力,故从力。本义:帮助)

    (2) 同本义(在物质上或精神上给予协助)

    助,左也。——《说文》

    助,佐也。——《小尔雅》

    非助我者也。——《论语》。孔注:“犹益也。”

    九一而助。——《孟子》

    助天为虐者,不祥。——《国语·越语下》

    予助苗长矣。——《孟子·公孙丑上》

    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唐纪》

    挟矢以助战。——明· 魏禧《大铁椎传》

    肤觉之助。——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助胆(帮助壮胆);互助(互相帮助);扶助(帮助);资助(用财物帮助);助力(帮助;援助)

    (4) 辅助

    射夫即同,助我举柴。——《诗·小雅》

    (5) 又如:助化(辅助教化);助葬(佐助他人发丧送葬);助研(助理研究员的简称)

    (6) 增添;增加

    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史记》

    (7) 又如:助哭(旧俗,客来灵前吊丧,丧主命人号哭以助哀,谓之助哭)

    (8) 另见 chú

    英文翻译

    help, aid, assist

    方言集汇

    ◎ 粤语:zo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u6 [梅县腔] ze5 [沙头角腔] cu5 [客英字典] cih5 co5 [台湾四县腔] cu5 [宝安腔] cu5 [客语拼音字汇] ci4 co4 [东莞腔] cu5 [陆丰腔] cih5
    ◎ 潮州话:zo6 (tsõ)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牀據去聲開口三等dʒʰĭozrioh/drvh
    [c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NGK
    五行:
    吉凶:
    仓颉: IVSMR
    四角: 3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

    助词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