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获咎

dòng zhé huò jiù [dong zhe huo jiu]

词语释义

辄:就,总是。咎:罪过。一有举动就常常得罪或受到责备。

汉字详情

dòng [dong]
部首: 217
笔画: 6
五笔: FCL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IKS
四角: 14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 同本义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4)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风移影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秋风之动容兮。——《楚辞·抽思》

物莫之能动。——《吕氏春秋·论威》

夜间,大鱼动。——《韩非子·内储说上》

(5) 又如:动耽(动弹);动履(走动);动展(伸展;活动);动息(动静;消息);动惮(动静);动程(动身;起程);风吹草动;别动人家的东西;振动;活动;动起(方言。动不动);动移(移动);动步(迈步前行);动不得;不能动

(6) 动摇;震撼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触动感应;感动

明则动。——《礼记·中庸》。注:“动,动人心也。”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动性(动心);动心(遇事而心志动摇;感动人心)

(9) 萌动

春气动,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做;操作;劳作

(11) 又如:动作(劳动;耕作);动乖(动不动就违反);动事(兴办事业;日常应用的器具)

(12) 使用 。如:大动干戈;动支(动用支取);动使(动事。用具;器皿);动筷子;动文

(13) 改变 。如:动色(脸色改变);动意(改变意向);动一两个字

(14) 〈方〉∶吃 。如:她向来不动鱼虾;动啖(吃东西)

副词

动不动,常常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英文翻译

move, happen; movement,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6
◎ 潮州话:dong6 (tǒng)

宋本广韵

zhé [zhe]
部首: 405
笔画: 11
五笔: LBN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QSJU
四角: 415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

(2) 同本义

(3) 姓

动词

(1) 专擅,独断专行,专权

辄,专辄也。——《广韵》

辄,遇事既然也。皆倚恃妄作之意。——《韵会》

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以就第。——《三国志》

甘受专辄之罪。——《晋书·刘弘传》

(2) 又如:辄代(擅自替代);辄行(辄自行使);辄尔(任意);辄悔(擅自反悔;随便反悔)

副词

(1) 立即;就

饮少辄醉。——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故有所览辄省记。(因为迫切的要读书,又得不到书,所以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所览,所看过的书。辄,副词,立即,就。省记,用心记住。省,深思。)——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辄议蠲除(马上商议取消或废除);辄造(就来造访;冒然造访);辄斩(就杀;立即斩杀)

(3) 总是,每次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 又如:动辄得咎

(5) 则

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汉书·食货志》

英文翻译

sides of chariot where weapons

方言集汇

◎ 粤语:zip3

宋本广韵

huò [huo]
部首: 301
笔画: 10
五笔: AQT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KHK
四角: 442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犬,蒦( huó)声。按甲骨文从隹从又,表示捕鸟在手。本义:猎得禽兽)

(2) 同本义

获,猎所获也。——《说文》

田获三狐。——《易巽》

舍拔则获。——《诗·秦风·驷賳》

谋于野则获。——《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今日畋乐乎?获多乎?——司马相如《子虚赋》

(3) 又如:获兽;获兔;获者(猎得禽兽者)

(4) 俘获

遇犬获之。——《诗·小雅·巧言》

获者取左耳。——《周礼·大司马》

不获二毛。——《礼记·檀弓》

荻百里孟明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又如:获丑(俘获敌众);获夷(能俘获夷狄者);获解(拘捕押送);拿获

(6) 得到;取得

获,得也。——《小尔雅·广言》

遭遇时变,以获爵位。——杨恽《报孙会宗书》

初虽劳苦,卒获其庆。——《盐铁论·诛秦》

获莒挐。——《左传·僖公元年》

获宝玉大弓。——《左传·定公九年》

获者坐而获。——《仪礼·乡射礼》

凡得获货贿人民六畜者。——《周礼·朝士》

获有所闻。——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两人并获释。——《明史》

获矢无算。——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7) 又如:获奖;获匹(获偶。得到配偶);获印(得到官印,意为得官);获成(得到和解,得到成功)

(8) 得以,能够 。如:获隽(得以考中);获隽公车(会试得中之意。隽:同“俊”,才智过人。汉以公家车递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为入京应试主人的代称);获申(得以表达);获全(得以保全)

(9) 遭受 。如:获尤(遭怨恨)

名词

(1) 打猎得到的禽兽

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 常过人矣。——《吕氏春秋》

(2) 中国古代奴婢的贱称

行曲则违于臧获, 行直则怒于诸侯。——《韩非子》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动词

(1) (形声。从禾,蒦( huó)声。本义:收割庄稼)

(2) 同本义

获,刈谷也。——《说文》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豳风·七月》

是获是亩。——《诗·大雅·生民》

载获济济。——《诗·周颂·载芟》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礼记·儒行》

以岁之不获也。——《国语·吴语》

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

不耕获。——《易·无妄》

耕获菑畬,时时利赖其用。——徐光启《甘薯疏序》

(3) 又如:秋获冬藏

(4) 割取草木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诗·小雅·大东》

名词

(1) 收获;收成

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犹食之而不甘。——唐甄《潜书·大命》

(2) 得到的成果或利益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

(3) 通“檴”。木名,榆属,叶如榆,皮坚韧,可作姮索甑带

有冽氿泉,无浸穫薪。——《诗·小雅·大东》。郑玄笺云:檴、落,木名也。

英文翻译

obtain, get, receive; seize

方言集汇

◎ 粤语:wok6
◎ 潮州话:uag8(uâk) [揭阳、潮阳]uêg8(uêk)

宋本广韵

jiù [ji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TH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OR
四角: 23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2) 同本义

咎,灾也。——《说文》

弃宝者必离其咎。——《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贾谊《吊屈原赋》

(3) 又如:咎征(天降灾祸的征验);咎有应得(罹祸受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完全应得的);咎戒(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

(4) 过失,罪过

无咎者,善补过也。——《易·系辞》

其作汝用咎。——《书·洪范》。疏:“咎是过之别名。”

微我有咎。——《诗·小雅·伐木》

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咎戾(罪过);咎责(罪责,罪过);咎省(引过反省);咎累(罪过的牵累);咎过(过错);咎恶(罪恶)

动词

(1) 责备,追究罪过

楚人既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咎其欲出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咎罪(怪罪);咎毁(归咎怪罪,诋毁);既往不咎;自咎

(3) 产生灾祸,作祟 。如:咎悔(犯过悔恨);咎祟(作祟的邪怪);咎魅(作祟致祸的鬼怪)

(4) 憎恶

殷始咎 周。——《书·西伯戡黎》

英文翻译

fault, defect; error, mistake

方言集汇

◎ 粤语:gau3 gou1
◎ 客家话:[梅县腔] giu5 [台湾四县腔] giu5 [客英字典] giu5 [宝安腔] giu5 [海陆丰腔] giu5 [东莞腔] kiu5 [客语拼音字汇] giu4 [陆丰腔] gi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