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

dòng mài yìng huà [dong mai ying hua]
繁体 動脈硬化
注音 ㄉㄨㄥˋ ㄇㄞˋ 一ㄥˋ ㄏㄨㄚ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动脉硬化 dòngmài yìnghuà

(1) 一种疾病,动脉管壁增厚,弹性减弱,管腔狭窄,甚至造成堵塞

arteriosclerosis

词语解释

  1. 病名。动脉管壁增厚,弹性减弱,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多由高血压、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多等引起。

引证解释

⒈ 病名。动脉管壁增厚,弹性减弱,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多由高血压、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多等引起。

动脉硬化的国语词典

病名。由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沉积于动脉管壁造成动脉血管壁变厚,失去弹性,形成血管壁硬化,甚至完全堵塞。可能引起高血压等血管病变。

动脉硬化的网络释义

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动脉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 动脉硬化造句

    节食可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日本学者长期调查证实,胃下垂、慢性胃炎、溃疡病、结肠炎、哮喘、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病、肥胖症及习惯性便秘等,均可用适当节食取得满意疗效。
    他说:“我们可以预想到动脉硬化症状被征服的那一天。”。
    这一发现引起了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一些科学家的兴趣,他们想知道,动脉硬化症在古埃及人中是否常见。
    医学家研究中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据临床观察,“龙发清眩片”对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颈椎、贫血、内听动脉阻塞、美尼尔氏综合症等引起的眩晕症,疗效较好。
    目的观察降脂通脉胶囊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
    细动脉呈“洋葱皮”外观,这是增生性细动脉硬化的典型表现。
    医学家研究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另外水飞蓟素具有抗辐射、防止动脉硬化、延缓皮肤老化等功效。
    第三是内耳反应,人体当动脉硬化缺血时,就会很快引起内耳反应,出现耳鸣、耳聋或眩晕等。这是因为内耳和脑组织一样不能耐受缺氧,而且比心肌对缺氧更为敏感。
    正常的动脉内皮细胞可产生前列环素,抑制血小板黏附,糖尿病状态内皮细胞前列环素产生降低,且常见血脂异常及纤溶障碍,进一步促进动脉硬化。
    这个季节很容易让心脏病患者旧疾复发或者加重病情,特别是动脉硬化引发冠心病心绞痛、心率失常、心衰等发病率最高。
    另外,酌量食用蜂乳、花粉、大豆、花生、芝麻、蚕豆,可滋润肌肤,达到美容功效;山楂、玉竹、桑椹可预防脂肪堆积及动脉硬化;核桃、首乌、黑豆则可以防治白发。
    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推动脉易发生动脉硬化等病变,对眩晕和颈椎病患者要慎用左旋推扳手法。
    肾脏增生性细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如图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目的评价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价值。
    动脉硬化,并不可怕。既可预防,又可变化。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轻到重,从重到轻。从本治起,两条措施:快走慢跑,调控饮食。
    这会造成头脑动脉硬化,而导致在智力减退。
    在营养学研究项目的援助下,我正在规划阶段去做一个将会纪录食用植物营养食饮食对动脉硬化复原程度的科学研究。
    如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栓,脑梗死,严重时还能产生脂质性视网膜炎导致失明。

    汉字详情

    dòng [dong]
    部首: 217
    笔画: 6
    五笔: FCL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IKS
    四角: 14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 同本义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4)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风移影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秋风之动容兮。——《楚辞·抽思》

    物莫之能动。——《吕氏春秋·论威》

    夜间,大鱼动。——《韩非子·内储说上》

    (5) 又如:动耽(动弹);动履(走动);动展(伸展;活动);动息(动静;消息);动惮(动静);动程(动身;起程);风吹草动;别动人家的东西;振动;活动;动起(方言。动不动);动移(移动);动步(迈步前行);动不得;不能动

    (6) 动摇;震撼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触动感应;感动

    明则动。——《礼记·中庸》。注:“动,动人心也。”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动性(动心);动心(遇事而心志动摇;感动人心)

    (9) 萌动

    春气动,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做;操作;劳作

    (11) 又如:动作(劳动;耕作);动乖(动不动就违反);动事(兴办事业;日常应用的器具)

    (12) 使用 。如:大动干戈;动支(动用支取);动使(动事。用具;器皿);动筷子;动文

    (13) 改变 。如:动色(脸色改变);动意(改变意向);动一两个字

    (14) 〈方〉∶吃 。如:她向来不动鱼虾;动啖(吃东西)

    副词

    动不动,常常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英文翻译

    move, happen; movement, a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6
    ◎ 潮州话:dong6 (tǒng)

    宋本广韵

    mài,mò [mai,mo]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EYNI
    五行:
    吉凶:
    仓颉: BINE
    四角: 73292

    详细解释

    mài

    名词

    (1) (会意。合起来表示身体里的一种支脉。本义:血管)

    (2) 同本义

    衺犹分也。衺行体中,谓血脉流转于体中也。”朱骏声曰:“按,字俗作脉。”

    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骨著脉通,与体俱生。——王符《潜夫论·德化》

    (3) 又如:动脉;静脉;脉脉相通(血管彼此相通)

    (4) 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

    雪缕青山脉,云生白鹤毛。——王建《隐者居》

    (5) 又如:山脉;矿脉;命脉(生命和血脉)。又指植物叶子、昆虫翅膀上像血管的组织

    (6) 脉搏 。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动脉的跳动

    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红楼梦》

    (7) 又如:脉气(脉搏所呈现的情况);脉候(脉搏变化的情况)

    (8) 地下水 。如:脉发(脉起。春暖地温回升,地下水蒸发,滋润土壤使之冒起,为春耕的良时);脉散(水道分流)

    (9) 血统、宗派等相承的系统 。如:一脉相传

    动词

    (1) 号脉,按脉诊病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红楼梦》

    (2) 又如:脉诀(论述诊脉的典籍);脉学(诊脉之学);脉礼(诊费的敬称);脉书(记录诊脉方法的图书);脉息(中医切脉以呼吸为准则)

    (3) 另见

    (2) 另见 mài

    英文翻译

    blood vessels, veins, arteries

    方言集汇

    ◎ 粤语:ma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ak7 [客英字典] mak7 [台湾四县腔] mak7 [梅县腔] mak7 [沙头角腔] mak7 [宝安腔] mak7 [东莞腔] ma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一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獲麥開入聲開口二等mækmrek/maek
    yìng [ying]
    部首: 517
    笔画: 12
    五笔: DGJQ
    五行:
    仓颉: MRMLK
    四角: 11646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石,更声。本义:坚硬)

    (2) 同本义 。与“软”相对

    山原川泽,土有硬软。——《通典》

    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可促使细小动脉硬化。——唐时华等《高血压病》

    (3) 又如:硬米糁(未煮熟的米饭);硬牌(旧制在府官到达前,必派前站带木牌先行通知地方官绅人等迎接);硬帮(坚硬);硬撑撑(坚硬结实);硬胎(硬质的衬里);硬倔倔(形容物体坚硬);硬拐拐(形容坚硬而有棱角);硬触触(形容坚硬扎手);硬戗(形容坚硬有力)

    (4) 结实

    十日一放,令其陆梁舒展,令马硬实也。——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5) 又如:硬挣(硬朗;刚强);硬棒棒(结实);硬实(方言。健壮结实)

    (6) 生硬

    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郭沫若《雄鸡集》

    (7) 又如:硬搬(生搬硬套);硬译(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译);硬拐(生硬的转弯);硬语(生硬的词句);硬声硬气(语气生硬)

    (8) 倔强,执拗

    石秀道:“嫂嫂,你休要硬诤;教你看个证见。——《水浒传》

    (9) 又如:硬口(嘴硬);硬打挣(强辩;抵赖);硬行(强行;强制);硬劲(倔强脾气)

    (10) 坚强,强硬

    若父亲是个硬挣的,定然卫护儿女,与老婆反目厮闹,不许他凌辱。——《醒世恒言》

    (11) 又如:硬保山(有身分有地位且能说得起话的保人);硬出头(故意出面领头干某件事。有贬义);硬绷(态度坚决、强硬;坚硬)

    (12) 能力强;质量好

    必须彻底解决,派硬手去。——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13) 又如:硬功夫;硬手(高手;能手)

    副词

    (1) 确实;真正

    乡亲!硬是要得!——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2) 又如:硬是(确实是);硬该揍

    动词

    (1) 勉强

    你到底是年过六旬的人,硬撑是不行的。——张英《老年突击队》

    (2) 又如:硬强着(迫使;强逼着);硬坐(强加罪名);硬打挣(强挣扎);硬扎子(硬充好汉)

    (3) 强

    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平手。——《西游记》

    (4) 又如:硬正(强有力的人)

    英文翻译

    hard, firm, strong; obstinate

    方言集汇

    ◎ 粤语:ngaang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ang5 ngiang5 [客英字典] ngang5 [沙头角腔] ngang5 [东莞腔] ngang3 [海陆丰腔] ngang5 ngiang6 ngiang3 [梅县腔] ngang5 [陆丰腔] ngang6 [宝安腔] nga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a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四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爭耕開去聲開口二等ngrangh/ngaenqŋæŋ
    huà,huā [hua]
    部首: 221
    笔画: 4
    五笔: WX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P
    四角: 24210

    详细解释

    huā

    动词

    (1) 用掉、耗费。同“花” 。如:化钱;化工夫

    (2) 另见 huà

    huà

    动词

    (1) (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匕,变也。——《说文》。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和故百物化焉。——《礼记·乐记》

    若欲其化也。——《周礼·柞氏》。注:“犹生也。”

    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胜败若化。——《国语·晋语》。注:“言转化无常也。”

    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

    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

    身化促织。——《聊斋志异·促织》

    而骨化石。——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化现(变化);化心(改变其心性);化先(四时变化之始);化治(变化治理)

    (4) 教化

    化,教行也。——《说文》。段注:“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周礼·大宗伯》

    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荀子·七法篇》

    神则能化矣。——《荀子·不苟篇》

    变则化。——《礼记·中庸》

    淳淳乎纯谨畏化。——《吕氏春秋·士容》。注:“教也。”

    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意也。——杨恽《报孙会宗书》

    (5) 又如:化声(因推行教化而有声誉);化行(教化播扬于某地);化诲(开导教诲);化雨(比喻善于施教,犹如雨水滋润植物一样);化作(化育生成);化物(化育外物);化胎(化育成胎);化气(化育之气);化光(德化光大);化向(受德化而归顺);化流(德化传布)

    (6) 感化;转变人心

    正月实来化我也。——《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行过无礼谓之化。”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邹阳《狱中梁王书》

    (7) 又如:化俗(化民成俗,改善习俗);化物(感化外物);化服(感化顺服);化盗(感化盗贼使为良民)

    (8) 募化

    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西游记》

    (9) 又如:化饭(化斋);化布施(即化缘。佛教用语。募化钱粮);化钱(募化钱财);化斋(僧道向人募化斋饭)

    (10) 用火烧 。如:化人场(化人厂。即火葬场);火化

    (11) 消化;领会,融会贯通

    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12) 又如:化食;食古不化

    (13) 死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惟君平昔,聪明绝人,今虽化去,夫岂无物!——唐· 刘禹锡《祭柳员外文》

    (14) 消除,去掉

    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名词

    (1) 习俗,风气

    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汉书》

    (2) 造化。自然的功能

    修短随化。——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化力(造化之力);化元(造化的本原);化功(造化之功);化儿(造化小儿)

    (4) 化学 。如:数理化

    后缀词

    (1) 使成为,使变成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面,以构成动词。如:绿化;电气化;现代化

    (2) 另见 huā

    英文翻译

    change, convert, reform; -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aa3
    ◎ 客家话:[梅县腔] fa5 [海陆丰腔] fa5 [客英字典] fa5 [宝安腔] fa5 [客语拼音字汇] fa4 [陆丰腔] fa5 [沙头角腔] fa5 [台湾四县腔] fa5 [东莞腔] fa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霸麻二合去聲合口二等hruah/xoah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