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纸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纸名。因用 剡 地所产藤、竹制造,故名。
唐 舒元舆 《悲剡溪古藤文》:“洎东 雒 西 雍 ,歷见书文者,皆以 剡 纸相夸。” 唐 皮日休 《二游诗·徐诗》:“ 宣 毫利若风, 剡 纸光与月。”
引证解释
⒈ 纸名。因用剡地所产藤、竹制造,故名。
引唐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洎东雒西雍,歷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
唐皮日休《二游诗·徐诗》:“宣毫利若风, 剡纸光与月。”
剡纸的网络释义
剡纸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àn
名词
(1) 古县名 。西汉置,在今浙江嵊县西南。如:剡中(剡县一带);剡客(指东晋戴逵。后泛指隐士);剡楮,剡纸(因用剡地所产藤、竹制造,故名)
(2) 水名,即 剡溪。在浙江省曹娥江上游
明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3) 另见
yǎn
动词
(1) (形声。从刀,炎声。本义:削)
(2) 削;削尖
剡,锐利也。——《说文》
古者剡耜而耕。——《淮南子·泛论》
曾枝剡棘。——《楚辞·橘颂》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
(3) 又如:剡章(削牍写成奏章。泛指写奏章);剡麻(缀缉麻缕)
(4) 举,举起
视可,司间,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之腹也。——《荀子》
(5) 举荐 。如:剡荐(上书举荐)
形容词
(1) 锐利
曾枝剡棘,圆果搏兮。——《楚辞》
(2) 又如:剡利(锐利);剡耜(锋利的耒耜);剡剡(锐利貌);剡锋(锐利的锋刀);剡注(古代五射之一)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am3 [客英字典] jam3 [宝安腔] jam3 [梅县腔] jam3 [台湾四县腔] jam3 [客语拼音字汇] yam2
◎ 潮州话:奄2(掩)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琰 | 以冉 | 以 | 鹽A | 上聲 | 琰 | 開口三等 | 咸 | 鹽A | jĭɛm | jemx/jee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氏声。纸的原料本是破旧的丝绵,故从糸。本义:纸张)(2) 同本义
纸,絮也,一曰苫也。——《说文》。按,潎絮一苫也。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而成之,后汉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魚网为之。今亦用竹质木皮,其细者,有致密竹帘荐焉。
令逵自选《公羊》 严、 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传》,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贾逵传》
(3) 又如:纸撚儿(用易燃纸搓成的点火纸卷儿);纸标儿(纸做的出售标志);纸筋(用于做纸浆的废纸);纸阄(带有标记的纸片,用于拈韵);纸衣(以纸制成的衣服)
(4) 冥钱,旧俗为祭奠鬼神而焚化的纸钱
弄得我们少香没纸,血食全无。——《西游记》
(5) 又如:纸劄(纸糊的冥器);纸锞(纸钱);纸扎(纸糊的冥器);纸元宝(有金色或银色纸糊制的元宝形冥钱。迷信用品)
(6) 文契,字据
把小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还不发出纸来。——《儒林外史》
量词
(1) 书信、文件的张;件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颜氏家训》
(2) 又如:一纸空文;纸半张(即半张纸。比喻微不足道);太宗真迹六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