刬削

chǎn xuē [ chan xue]
繁体 剗削
注音 ㄔㄢˇ ㄒㄩㄝ

词语释义

指 削除,铲除。

词语解释

  1. 削除;铲除。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失去周字知唐必兴》:“ 则天 初称 周 ,方具告天册文,有吏人见大 周 字上有两仙童,长二三寸,执刀剗削,斯须视之失去‘周’字。”《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五年》:“二月,甲辰,詔:‘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剗削,加土为坟,掩蔽枯巧,勿令暴露。’”《云笈七籤》卷二五:“犬鼠不至处,剗削草秽,浄地之上。”

  2. 废除;删除。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右臣窃见 元祐 以来朝廷改更弊政,如青苗、市易、保甲等事,一皆剗削,而天下卒无一人以为非者。” 明 方孝孺 《赠卢信道序》:“大 明 御宇内今三十年,屡詔誥四方剗削 元 之遗弊。”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误将‘切’字认作正文耳。此则当作剗削,勿使为全书之累也。”

  3. 克扣,削减。

    宋 叶适 《财总论二》:“大将殖私,军食自制,无復有统,转运所至,剗削攫拏,……贪赃之人又因之以为己利。”

  4. 犹讪笑。

    明 《杀狗记·王老谏主》:“休怒,路见不平令人剗削。” 明 《杀狗记·谋杀孙荣》:“今日上坟,尀耐 王老 将一幅画儿为由,当面被他剗削一场。”

引证解释

⒈ 削除;铲除。

唐冯贽《云仙杂记·失去周字知唐必兴》:“则天初称周,方具告天册文,有吏人见大周字上有两仙童,长二三寸,执刀剗削,斯须视之失去‘周’字。”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五年》:“二月,甲辰,詔:‘诸州有京观处,无问新旧,宜悉剗削,加土为坟,掩蔽枯巧,勿令暴露。’”
《云笈七籤》卷二五:“犬鼠不至处,剗削草秽,浄地之上。”

⒉ 废除;删除。

宋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右臣窃见元祐以来朝廷改更弊政,如青苗、市易、保甲等事,一皆剗削,而天下卒无一人以为非者。”
明方孝孺《赠卢信道序》:“大明御宇内今三十年,屡詔誥四方剗削元之遗弊。”
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误将‘切’字认作正文耳。此则当作剗削,勿使为全书之累也。”

⒊ 克扣,削减。

宋叶适《财总论二》:“大将殖私,军食自制,无復有统,转运所至,剗削攫拏,……贪赃之人又因之以为己利。”

⒋ 犹讪笑。

明《杀狗记·王老谏主》:“休怒,路见不平令人剗削。”
明《杀狗记·谋杀孙荣》:“今日上坟,尀耐王老将一幅画儿为由,当面被他剗削一场。”

刬削的国语词典

铲除、除去。

刬削的网络释义

刬削

  • 刬削,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削除,铲除。
  • 汉字详情

    chǎn,chàn [chan]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GJH
    五行:
    仓颉: IJLN
    四角: 52000

    详细解释

    chǎn

    动词

    (1) (形声。从刀,戋( jiān)声。本义:削去,铲平)

    (2) 同本义

    刬,削也。——《广雅》

    刬,平也。——《声类》

    攻板曰刬。——《通俗文》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唐·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3) 又如:刬削(削除,背违);刬平(削平)

    (4) 铲除,灭除

    刬戾旧章。——《后汉书·胡广传》

    刬革五等,更立郡县。——《后汉书·左雄传》

    (5) 又如:刬革(废除改革);刬灭(废除,消灭);刬剔(删除,剔除)

    名词

    同“铲”。农具名。铲子 。如:刬子箭(箭的一种。箭头较阔,似铲形)

    其它字义

    chàn

    副词

    (1) 一概,一味地 。如:一刬都是新的。如:刬新(崭新)

    (2) 另见 chǎn

    英文翻译

    to level off; to trim; to pare down

    方言集汇

    ◎ 粤语:caan2

    宋本广韵

    xiāo,xuē [xiao,xue]
    部首: 208
    笔画: 9
    五笔: IE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FBLN
    四角: 92200

    详细解释

    xiāo

    名词

    (1) (本义读 qiào。装刀剑的套子)

    (2) 曲刀,书刀,削刀 ?

    削书刀也。——《曲礼·金工》注

    (3) 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又如:削刀(书刀)

    (4) 简札 。如:削青(古人制简记事,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后泛指书籍)

    动词

    (1) 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削则削。——《汉书·礼乐志》。注:“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为天子削瓜。——《礼记·曲礼》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墨子·鲁问》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削铅笔;切削;削瓜(削去瓜皮。古代的一种礼节;又指削去皮的瓜);削杖(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

    (3) 删除。指删改文字

    削而投之。——《左传》

    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汉书》。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4) 又如:削改(删改);削抹(删改抹去)

    (5) 削除;削减

    外削幅。——《仪礼·丧服礼》

    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墨子》

    (6) 又如:削籍(官吏免职);削免(削除);削迹(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又作消踪匿迹。谓隐居)

    (7) 掠夺

    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8) 又如:削夺(剥夺,夺去);削敛(剥削聚敛)

    (9) 分,割裂

    夫齐,削地而封 田婴。——《战国策·齐策》

    (10) 又如:削小(将封邑分小)

    (11) 剃;刮

    好雄强,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西厢记诸宫调》

    (12) 又如:削剥(刮削;亦谓侵蚀);削发披缁(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削头(犹削发)

    (13) 裁剪缝纫 。如:削缝(犹缝纫)

    形容词

    (1) 苛刻 。如:削刑(犹严刑);削虐(苛刻残暴);削薄(刻薄)

    (2) 消瘦,纤细瘦长

    子何清削如此?——《流江记》

    (3) 又如:削削(纤弱的样子);削约(稀疏细小的样子);削瘦

    (4) 另见 xuē

    xuē

    (1) 削弱,削减

    辩智而鲁削。——《韩非子·五蠹》

    日削月割。——宋· 苏洵《六国论》

    兵挫地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楚日以削

    (2) 徒峭

    石崖侧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 xiāo)”

    (4) 另见 xiāo

    英文翻译

    scrape off, pare, trim

    方言集汇

    ◎ 粤语:soek3
    ◎ 客家话:[梅县腔] siok7 [东莞腔] siok7 [客英字典] siok7 [台湾四县腔] siok7 [客语拼音字汇] xiag5 xiog5 [宝安腔] siok7 [海陆丰腔] siok7 [陆丰腔] siok7
    ◎ 潮州话:siah4 siag4 (siah si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約藥開入聲開口三等siaksĭ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