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议

chuàng yì [ chuang yi]
繁体 創議
注音 ㄔㄨㄤˋ 一ˋ

词语释义

创议 chuàng yì

1.  首次提议。

创议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则。
propose;

2.  倡导建议。

创议开展学习月。

词语解释

  1. 首先建议。

    汉 王充 《论衡·宣汉》:“ 贾谊 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宋 陈亮 《普明寺长生谷记》:“始 普明 方创议买田,僧 允禧 復为 如靖 谋,从富人乞穀三百石……以为其徒目前之供。” 叶圣陶 《乡里善人》:“余睹此恻然,创议于众,举办难民收容所。”

引证解释

⒈ 首先建议。

汉王充《论衡·宣汉》:“贾谊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宋陈亮《普明寺长生谷记》:“始普明方创议买田,僧允禧復为如靖谋,从富人乞穀三百石……以为其徒目前之供。”
叶圣陶《乡里善人》:“余睹此恻然,创议于众,举办难民收容所。”

创议的国语词典

始倡,开始提出建议。

如:「这事是王委员创议的,我没意见。」

创议的网络释义

创议

  • 【拼音】:chuàng yì
  • 【汉字】:创议
  • 【释义】倡导建议;首先提议。
  • 【出处】汉·王充《论衡·宣汉》:“贾谊创议,以为天下洽和,当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宋·陈亮《普明寺长生谷记》:“始普明方创议买田,僧允禧复为如靖谋,从富人乞谷三百石……以为其徒目前之供。”
  • 【示例】叶圣陶《乡里善人》:“余睹此恻然,创议于众,举办难民收容所。”
  • 创议造句

    假使我们看见有违抗礼节,我们可以礼貌地向他们提出创议。
    我们只能祈盼微软和别的软件商承认这样的创议喽。
    这个计划由他创议,也应该由他负责。
    心愿者许多场馆简直等候观众较多,所以我创议您先预定。
    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要求和创议,就应该给以支持。
    妈妈创议我在遇到曲折时应振奋起来。
    他提倡文字改革,创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对于王教授的创议我们还要进行研究讨论。
    就小我处境方面,创议制定合同。

    汉字详情

    chuàng,chuāng [chuang]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WB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ULN
    四角: 82700

    详细解释

    chuāng

    名词

    (1) (指事。从刀,仓声。金文,象一个躺着的人,手上脚上都有小竖,表示受了创伤,是个指事字。本义:创伤,伤口)

    (2) 同本义

    刅,伤也。——《说文》

    创钜者其日久。——《礼记·三年问》

    项王身亦被十八余创。——《史记·项羽本纪》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不呼则杖其背,尽创。——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身受重创;创痕(伤痕);创病(伤病);创残(伤残);创瘢(伤疤)

    (4) 疮疖。皮肤或粘膜上的溃烂处。通“疮” 。如:创疤(伤疤);创痏(疮伤;受伤)

    动词

    (1) 损伤;伤害

    欲令创咸面目。——《汉书·薛宣传》

    雄骏不创寿于旗幢。——《韩非子·大体》

    (2) 又如:创刃(为刀剑之类所伤);创毒(伤害);创残(伤残)

    (3) 斩;劈 。如:创戮(杀戮);创寿(丧生)

    (4) 另见 chuàng

    chuàng

    动词

    (1) 始造

    创,始也。——《广雅》

    以创制天下。——《国语·周语》。注:“造也。”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顾炎武《复庵记》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首创;草创;创行(首创并施行);创垂(开创业绩);创基(创立基业);暂创一室;创造(建造;修造);创建

    (3) 惩治

    矛创若时。——《书·益稷》。传:“惩也。”

    羌虏破散创艾。——《汉书·冯奉世传》。注:“谓惩惧也。”

    (4) 又如:创惩(惩戒)

    (5) 超出;扩大 。如:创大(扩大);创开(开扩);创辟(开扩)

    (6) 撰写

    裨谌草创之。——《论语》

    (7) 又如:创述(创造;著述);创纂(编造);创撰(杜撰)

    (8) 另见 chuāng

    英文翻译

    establish, create; knife cut

    方言集汇

    ◎ 粤语:cong3
    ◎ 潮州话:cang3 (tshàng) cang1 (tshang)

    宋本广韵

    [yi]
    部首: 226
    笔画: 5
    五笔: YYQ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IK
    四角: 347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

    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

    英文翻译

    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i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