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
词语释义
刍议
(1) 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
词语解释
浅陋的议论。多用作自谦之辞。
《南齐书·刘善明传》:“瞽言芻议,伏待斧鉞。” 唐 王勃 《上皇甫常伯启》:“君侯饰扬芻议,提奬芜词。”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引证解释
⒈ 浅陋的议论。多用作自谦之辞。
引《南齐书·刘善明传》:“瞽言芻议,伏待斧鉞。”
唐王勃《上皇甫常伯启》:“君侯饰扬芻议,提奬芜词。”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刍议的国语词典
谦称自己的议论浅陋。
刍议的网络释义
刍议
刍议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2) 同本义
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
七曰刍粖之式。——《周礼·太宰》
淫刍荛者。——《左传·昭公十三年》
禁刍牧采樵。——《左传·昭公六年》
刍莝养马。——《越绝书·外传本事》
(3) 又如:刍牧(割草放牧)
(4) 用草喂牲口
刍之三月。——《周礼·地官·充人》
(5) 又如:刍养(饲养)
名词
(1) 喂牲畜的草
食以刍叔。——《庄子·列御寇》
馈之刍米。——《左传·僖公二十九年》
民争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宋史》
(2) 又如:刍菽(饲养牛马 的草料);刍粟(粮草);刍薪(柴草);刍藁(饲养牲畜的干草);刍豆(草和豆);刍茭(干草);刍粮(刍食,刍粟,粮草);刍厩(饲料屋);刍灵(用茅草扎成的人马);刍藁(干草);刍菽(刍豆)
(3) 谷类植物的茎杆
(4) 割草的人
陛下不废刍言,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旧唐书》
(5) 吃草的牲口
民食刍豢。——《庄子·齐物论》
(6) 又如:刍豢(指牛羊猪狗。牛羊食草,称刍;犬豕食谷,称豢。也泛指祭祀用的牺牲)
形容词
浅陋,鄙俗 。如:刍语(谦辞。草野鄙陋者的议论);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论。后用以比喻浅陋的言论。今常用以谦称自己的言论。同“刍议”);刍论(刍议。浅陋的议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忖度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名词
(1) 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
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资治通鉴》
(2) 又如:议计(意见和计策);议论风生(比喻能言善道,语辞生动有味)